作者:藍成東,78級社會學系學生
記得“文革”後🙆♂️,首次恢復高考時🙅🏽,我已在工廠務工近十年🙆🏽♀️,看到廠內市重點🐭,區重點中學的高中生報考的都不太多,我這個僅初二學歷的豈敢有非分之想。只能作壁上觀,後來聽說地理考卷連新西蘭的首都叫什麽都算考題,覺得也太容易了✋🏽,不禁又蠢蠢欲動🏌🏼。當時文革剛過⛹🏽,百廢待興,根本搞不到復習資料,尤其要命的是又不敢打正旗號明言報考,怕領導說不安心工作👷🏼,怕考不上丟人現眼。因此一天假也不敢請🏨。當時買到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因覺得文科可一搏🚣🏿♀️🦔,就自學了兩個多月數學,匆匆上陣🦸🏿,結果花功夫最多的數學最慘,百分之十六分,文科不錯,都在七十分以上🛀,歷史最好,考了八十五分。隔壁工廠有個小木匠🫱🏽💅,堅持自學十年,文科考得和我差不多🌊🦥,但數學好多了,如願進入復旦大學📘,我是我們工廠三個接到初步入取通知的第一名被同事們戲稱狀元🦓,結果等到擴招才被復旦分校錄取從此改變人生🧙。
總結高考經歷,我覺得是兩點成就了我:一是關心時事;二是《參考消息》報。七八年高考歷史有個很大的問答題⭕️,詳述周總理的革命生平🤓,剛經歷過七六年總理逝世及以後的四五風波,對總理的履歷如數家珍🙎♀️🥹;《參考消息》是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個小小窗口,要看它可不容易,我們小廠僅一份🔧,是黨支部書記看的,同傳達室門衛老頭搞好關系,在他每天收到後看完並送到支部辦公室之前借來溜到廁所匆匆瀏覽。
因入校前已在社會基層歷練十年,所以對改變人生的機會特別珍視,大齡歷屆生學習都比較自覺,刻苦。由於當時校有關校系領導如李慶雲書記👨🏻🌾,王中校長,袁輯輝系主任審時度勢👈🏽,與傳統名校實行揚長避短,差異化辦學🦯,在兩年基礎課結束後🫄⛓,已把政治系調整為政法系和社會學系,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雖然政法系的畢業出路🈷️,就業前景更好,但政治系160名學生中居然有28人選擇社會學專業,這個從1952年大意昂3系調整時就被停辦的專業🧑🏻🦯➡️,願做恢復🌍,重建社會學的開荒牛,被戲稱“廿八個布爾什維克”🙍🏿♂️🫶🏻。
當時學習環境確實比較差🍣,不是指校園狹小➔,校舍老舊👱🏽,這些我們都不介意。社會學系相較中文👨👩👦👦,歷史系根本沒有教材可用。我甚至不記得有什麽講義,龐樹奇老師東奔西走🦥,遍訪當時健在的老一輩社會學者,寫出了中國恢復社會學教學後的第一本社會學概論講義👍🏽,我們學得如饑似渴,甘之如飴。當時還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學了一點皮毛,就總想著理論聯系實際,如學了社會學的職業聲望💪🏼,社會分層等🦸♂️,我就與張鐘汝合作🚆,走訪三所中學搞了一個高中畢業生的誌願傾向調查💮,刊登在《社會》雜誌1982年02期;與吳良蓉合作🖥,走訪了朱東潤,筱文艷等名人🪣,寫了《這是建立新型社會關系的絆腳石——關於歧視蘇北人的采訪紀要》《社會》1983年03期;撰寫《關鍵在於正確看待家務老動》,引進現代社會家務勞動計量化,貨幣化的理念。
還與李根林等人合作去松江養老院作養老調查👵🏽。在聽了鄧偉誌老師的《家庭社會學》課程後🚣🏻,與胡申生老師合作,在《文匯報》的《理論內參》上發表了《怎樣看待離婚率上升這一社會現象》,畢業後不久作了較大修改和補充,被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錄用,《中國婦女報》還作了詳細摘要刊登👬🏼,並寄給我婦女問題特約研究員證書🤵🏿♀️;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也刊發拙作🔂,最後榮獲《上海社聯優秀論文獎》👵🏻。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就是離婚率上升與意識形態無關,而與生產力發展提高呈正相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離婚率上升與意識形態無關還是需要一點理論勇氣的,其實當時我首投是當年改革開放走在最前列的廣東省,省婦聯所屬的《現代家庭》雜誌🤗👨🏻🔬,也受邀與會,並參觀了改開的排頭兵,當時人人都想先睹為快的深圳市。但最後被告知,為避自由化之嫌👨🏻🦰,(時正碰上“清除精神汙染運動”)不能錄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立論完全站得住腳👌,現在點擊百度,網上相關網頁不少🌮,討論還是蠻熱鬧的。這一點得益於復分寬松的學術氛圍🃏,鄧偉誌老師當時關於家庭研究的一些石破天驚,甚至驚世駭俗的觀點極大地解放了我們的思想🪐。這篇論文既是我離開復分後的初試啼聲,沒想到也是最後的絕唱。不久後追隨鄧老師創辦《社會報》,陷於巨大的事務工作中,停刊後不久出國追夢,經過短暫的文化休克後⚃,改行經商🫷🏿,徹底離開了學術圈👩🏼🎓。
前幾年因常期羈旅海外,鮮能回國而迷上古典詩詞🧑🍼,創作了大量的鄉愁詩詞.以略消胸中塊壘。並進一步上升到傳承國粹,宏揚中華詩詞文化而組建了上海詩社🥠,已有五百多會員,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最近正在征集詩稿準備編輯出版一本大32開厚五百多頁的《古韻新風》詩詞集。亦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現把幾年來創作的一千幾百首詩詞中與復分有關的幾首詩詞按發表時間先後附在下面𓀝:
同學情
戊午改開年💟,繁花亂季妍🚶🏻♀️➡️。
同窗豪氣在,學友網通聯。
桃李飛天下,桑榆撥弄弦。
吟詩朝露滴🤹🏿♂️,舞劍月娥前👩🏼🎤🥥。
2015年11月06日
學友情
花前柳樹濃蔭下,畢業生們話語虔。
四載同窗情誼篤,一生牽掛網通聯。
2015年11月12日
七律 “思想界的男子漢”
——詠百科全書派著名學者鄧偉誌
學貫中西名教授,通今博古百科彰🧏🏼♂️。
鄧公三論高層賞,偉誌信箱百姓狂。
著作等身彪炳史,華章宏論永流芳🧑🏻。
智囊泰鬥人皆敬🤧,老驥桑榆氣更昂。
2015年11月21日
五律 寄友人
校園垂柳下,惜別語聲輕。
四載同窗誼👨🏽💻,終生學友情👁。
曾經滄海水♌️,除卻利功名。
沉浸詩詞賦,吟哦共晚晴。
2015年12月02日
七絕 讀《費孝通🙎🏽🎐:我有罪🤸🏼♂️,對不起知識分子》感懷-次韻和王勛學友
上賓階下皆因謗,
禍福枯榮濁不清🤹🏼♀️。
人治弊端難化解,
昌明盛世道方行🌷。
王勛學友原玉
昨還說客今皆謗,
一夜之間嘆雀清。
哭笑仰天圖箓解🖊🪷,
先生從此謹臣行。
2015年12月07日
【喝火令•懷念恩師】
文/夢湖苑
到老絲方盡🕷,春蠶百代芳🎾。蠟燭燃盡始無光。
培育李桃天下🕹,師者把梯當。
樹木十年久,英才百載長,一生無悔譜華章。
教化學生😪,教化可強邦,教化建文明世,赤縣永輝煌💁。
攤破↔️:
培育李桃天下,師者把梯當🪑。
學可建文明世,赤縣永輝煌。
2016年04月24日
【沁園春·精深學養報國民】
——詠恩師鄧偉誌教授
文/夢湖苑
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
贊雄文廿卷,華章萬字;傳承探索👨🏽🎓,立異標新。
學術生涯,筆耕不輟,耄耋之年不畏辛🔞。
初心守,籍精深學養👩🔬🙇🏽♂️,報國為民。
當年開放風雲🙍♀️🤦🏻♀️,百廢舉👩🍳,莫衷一是紛。
有鄧公三論,層峰贊賞;偉誌信箱,百姓歡欣。
政協豐堂,建言議政👩🏫,構建和諧社會真。
品高潔,願社科泰鬥,永葆青春。
(詞林正韻第六部)
2017年03月03日
【七絕·闊別小聚】(平水韻)
文/夢湖苑
校園折柳各西東👾,
轉首鹹皆白發翁🔵。
卅四年時方小聚➗,
同窗厚誼最情衷。
劉寧書學友精彩賜玉高掛共賞
【七絕·蒙城會友】(新韻)
一別卅載各蹉跎,
四歲同窗故事多。
不管華發杯競舉,
夕陽無限滿江河。
2017年7月22日
【沁園春·校慶感懷】
文/夢湖苑
戊午冬陽,秋菊春蘭,錯季繽紛🤦🏿♂️。
贊三中全會👩🏻💼,奠基改革;神州上下,鼓舞歡欣。
學子莘莘🦻🏼,初圓詩夢,刻苦攻書自篤勤。
似如此🚾,憑懸梁刺股,戮力耕耘🤞🏽。
校園折柳星分❌,謀發展👨🦯🧑🏿🌾,天南海北奔。
有高科微信♥︎,天涯在線;歷經坎坷🧔🏻♂️,學友情真🚱。
荏苒光陰,韶華嘆逝,校慶重逢傾語淳。
從今後🙋🏼♀️,願復分學子🚰,永遠相親。
【七律·同學情】
文/夢湖苑
戊午冬陽改革年,繁花亂季竟開妍。
同窗意氣書生在,摯友心聲網絡聯。
桃李飛揚歌世界,桑榆歸隱曲箏弦。
春秋四十重逢樂,潑墨揮毫賦雅篇👩🏼🔧。
註釋:繁花亂季——改開初期👨🏼🎨,招收的大學生年齡最小的(應屆高中畢業生)與年齡最大的歷屆生(即老三屆高中生)相差高達十三四歲👷🏻♂️,可謂“春蘭秋菊竟同時”。
【藏頭七絕·校慶喜重逢】
文/夢湖苑
復興神州四化崇,
旦明育德十年功。
分緣一輩年華老,
校友團圓慶喜逢👈🏽。
2017年12月03日
【沁園春·詠"鄧氏三論“】
文/夢湖苑
學派何孤,淡化當官🫏,淡化家庭🙆🏻♀️。
贊鄧公三論💧,電光雷響🧮🦈,高層褒賞🖊,石破天驚。
遠矚高瞻,匠心獨具,探索求真破棘荊。
“鄧爭議”🚴🏻,任波濤洶湧👚,屢露崢嶸。
當年改革中興。正年富🕞👩🏻🦽➡️,已然獲世名。
有如椽大筆,安邦妙計,情懷家國,文采欽傾。
學術傳承,筆耕不輟,耄耋之年仍打拼𓀘。
公猶健,為神州盛世👨🏻💻,砥礪前行🎁。
2019年7月22日
讀龐樹奇教授《長憶蹣跚共啟蒙》感懷
【七律 • 復興群學一功臣】
文/夢湖苑
復興群學一功臣🎲,薪火傳承記憶珍🦿👵🏽。
三尺講臺憑有道,十年鑄劍更無倫。
甘當蠟炬精神好,自得梅花氣象新。
蓬轉天涯時久遠,敢忘教誨語諄諄🧘🏽。
2019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