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學教務 - 正文

2024年國際小學期課程風采系列——“生命的閃光只能靠自己”

創建時間👩🏽‍🎓:  2024-07-25     瀏覽次數:   返回

課程簡介

課程名🙍🏿‍♂️:當代人類學核心概念專題 Rethinking of Core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授課教師🧑‍🤝‍🧑:David H. Price, professor of St. Martin’s University

對接教師🧙🏼:馬丹丹

課程內容介紹

當今世界🍢,跨文化交流是重要的主題之一,通過回顧人類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了解人類學家是如何解釋文化與他們如何研究與看待不同的文化,從而促進我們對於全球範圍內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大衛·普萊斯教授參加了2024年意昂3官网國際化小學期,系他首次在上海高校開設人類學史相關課程🚳👨🏼‍🎨,引入美國人類學傳統與革新的火種,觸發人類學應用價值與權力、政治交織的選擇困境,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可是當一個學科成為裝睡的夜行者(sleep walker)時,那些邊緣的孤獨的敢於拒絕的靈魂如同一顆顆小星,其光雖弱🏌️‍♀️👮🏻‍♂️,放在當代主義的立場下,卻照亮了人性的光芒🙎‍♀️🏊🏻。大衛以此種別開生面的方式與來自考古學👐、文學、新聞傳播、社會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學生照面🧔🏿,不時地從歷史敘事當中跳出來,扮演說書人的角色,這也正是他的寫史立場與風格,歷史主義與當代主義的結合,讓歷史敘事猶如鏡面鑒影,那一重折射為教科書撰寫的“正史”提供了另一個批評維度🧘🏽‍♀️,例如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科學理論包含的殖民主義的意圖與指導👨🏿‍🔬,例如博厄斯的學生背叛師訓投入二戰“雙重用途”的開發和文化攻心的遠距離分析方法。另一層含義則意味著繼喬治·思多金和馬文·哈裏斯之後👞,他是第三代寫史人。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種史記風格的批評也包含了人類學應用價值的邊界和底線的守門人職責🙄。

圖片

課程第一個板塊追溯人類學的哲學之根。人類學起源於多學科對於自然與社會世界的探索🧓🏼,啟蒙時代的實證主義為人類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同時泰勒對文化的明確定義使人類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大衛深入探討了啟蒙時代的思想及其對後世社會學的影響,從理性主義到浪漫主義,從古希臘哲學家到現代社會科學理論🛩☸️,由古典時期的人類學進入人類學思想史上的裏程碑——卡爾·馬克思與弗裏德裏希·恩格斯對人類學發展的影響,以及亨利·劉易斯·摩爾根的文化進化理論。當時我們在課上提出為什麽開辟人類學唯物主義理論範式的不是摩爾根,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大衛笑說雖然摩爾根極大啟發了馬克思👨‍💻,馬克思寫信請教摩爾根未作答,不過最大的區別是馬克思對社會演化的規律進行了理論化的論證和整合📼。由此馬克思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投入民族誌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他未完成的工作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畫上句號。

博厄斯的歷史特殊主義和文化相對論奠定了美國人類學傳統,以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則奠定了英國人類學傳統,至此參與觀察式的田野調查成為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大衛著重介紹了以博厄斯(Boas)和其眾多學生為代表的歷史特殊主義學者🏇,博厄斯不再只是文化人類學課上人類學四分支的創立者👩🏽‍🌾,他是有著自我身份認同掙紮的🤷🏻、對於種族主義有明確的反抗意識的學者🫙,他的歷史特殊主義奠定了此後人類學發展的基調🙅。而博厄斯作為美國人類學之父培養出的諸多學生,來自不同族群與身份的更多的同時代人類學家🛅,他們或專註於黑人群體🚶🏻‍➡️,或專註於印第安原住民🤺,他們是個人經驗的歷史之和🥢,是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這種基於個人生命經驗對於研究方向的選擇對於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專業學習也有一定的指引🕜,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慣習”🫵🏼。

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學家的研究受到限製,與此同時人類學倫理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於是進入人類學史的第二個板塊——戰爭讓人類學變得有用!冷戰中唯物主義的人類學研究受到限製而後復蘇🟠。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毀滅性後果使人類學進入反思權威和理性的後現代時期,轉向微觀、隱喻與權力的研究📝,並提倡研究者自身的主觀表達。21世紀應用人類學到行動人類學的轉向則成為一個新的目標🚴‍♂️。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學是否應該應用於戰爭的問題在今天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世界的爭端從未停止👰🏻‍♂️,如何定位學科研究,研究者如何在研究倫理🅿️、個人價值取向與研究所需要的經費支持之間權衡是今天的我們仍然面臨的挑戰。但是,諸多前輩的選擇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於學科的忠誠和作為人的堅守,這是對今人的鼓舞。


學生評價

這門課選課學生不算多👨🏽‍🏭,但參與度之高超過了預期。課程結束後,每個人都參與了課程點評,摘錄一二🏄‍♀️,從學生眼中側面展現教師風采和課程魅力。

01-郝思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衛教授對於不同的人類學家以及自己生命中的田野調查的介紹。我想這不僅是一種對於異文化基於好奇心的探索🩸,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中所逐漸形成的調研方法與對學科倫理的反思對於今天的我們與今天的學科調查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同人類學對於原始社會的研究一樣,社會學也偏向於關註弱勢的🧇、邊緣化了的群體🧛🏽‍♀️,然而對於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從一個整體來理解社會,我們不僅要“向下看”也要“向上看”,如何同不同的研究對象建立起平等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系,這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始終要思考的問題。同時👩🏼‍🦳🏥,大衛所述說的他曾經參與的幫助貧困社區的人們重新獲得教育與生活機會的田野經歷也深深打動了我😴🥡,因為人類所做的一切知識探索都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改變社會。尤其是我們無法無視21世紀下廣泛存在的不平等甚至是生存危機,這是一個需要社會科學的時代😡,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研究者的“客觀性”視角。

02-王根實

通過這系列課程的學習,我體會到人類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對於科學樂觀主義的反思,讓我意識到科技與倫理平衡的必要性🥷,學會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保持對道德後果的警覺。同時🙍🏻‍♀️,對歷史沖突與文化遭遇的深入了解🤹🏽‍♀️,比如莫尼記錄的傷膝河大屠殺✏️,讓我更加珍視和平與對話的價值。

03-林好

在兩個禮拜的時間裏,非常喜歡David 的每一節課,在課上再深奧的專業名稱,也可以被David比喻的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比如他舉例子說這迅速得像刮風一般🧑🏽😝,他就會“嗚哈呼呼”模擬出聲音。平時在課上他為我們提供了超好的學習氛圍🤜🏽👨‍🍳,在課上只要有疑問和comments都可以隨時打斷David🎛😎,他都會很耐心地聽你講完,然後鼓勵你這是個good question👨🏼‍💻,David真的是一個特別風趣幽默和平易近人的老師👩‍🏫👩🏼‍🚒。對於在我們國內接受教育的人來說🫄🏼🤙🏿,我感覺特別有價值的點是對宏大敘事的解構,讓我們有機會從一個和習以為常的角度不同的觀點來理解事物,每個人在課上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小敘事。雖然由於口語問題阻礙了我的交流,但是David的教學方式確實很深地鼓勵了我。

上完課回過頭來發現我以前看過的專業書原來可以理解的更有溫度🦫,當你透過知識的歷史性來聽的時候,知識會變得很靈動,很有趣,同時也是開放的,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刻感受到學習是一個不斷攀登的過程。

04-馬文傑

盡管兩個禮拜的聽課我因病並沒有取得一個很好的聽課狀態,但David風趣的講課風格依舊會使我忘卻生病的苦楚,不自覺地沉入其中。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以為人類學應該是門挺形而上的課程,其談論的會是諸如“原始人類的理論思維模式”🚣🏼‍♀️、“歐洲古希臘羅馬的精神遺留”、“後現代歐洲的精神彷徨”等話題👨🏽‍🚒,結果在第三講馬克思主義之後老師的講課就徹底走出了我的舒適區,一些立誌於田野調查的人類學家被突然拋在我面前,而我聞所未聞。更讓我手足無措的是,當David談論起人類學的實地考察時,其主要是以美國人類學史的演變視角來分析這一問題的🌒,以法國為代表的結構主義人類學派卻沒怎麽涉獵。這更加大了我的聽課難度,但也讓我有了一種發現新大陸的好奇,我至今對於博厄斯的那十一位被美國情報局盯上的猶太學生以及印第安的太陽舞印象深刻(可能是因為圖文並茂的緣故👩🏼‍🦰,而你在一般的文論書中很難看到圖片)🤶🏻。最近被各種理論弄的頭昏腦脹👩‍🦰,時常一種虛幻感🦆🧚🏿‍♀️,這時回憶起David上課時談起的他的那些經歷,就不禁會覺得親切。我這才明白文藝學的先輩們經常告誡我們後輩的那句話的含義🧒🏼: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

05-張紫秦

David教授開放🆒、互動且充滿熱情的教學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在兩周的學習過程中🧚🏼,他能夠用簡潔明了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使我能夠輕松理解,並激發了我對人類學的興趣。同時,David教授鼓勵我們提出問題並進行深入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顯著增強了我們的參與感和思考能力。其次,David教授在處理教學內容上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批判性思維。從印第安人到博厄斯學派🦗,從土著的祭祀儀式到宏大的世界觀研究,David不僅介紹了人類學相關基本理論,還深入討論了歷史演變等。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課程內容豐富多彩💇🏿🧗🏼,也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化多樣性🗯。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次深具啟發性和教育意義的學習經歷,不僅使我在學術上受益,而且在思想和價值觀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06-聶裕軒

多年以後🎅,當我在社會學理論領域深耕多年終有所成時,將會回想起那個初次接觸當代人類學核心概念專題的清晨。

坦誠來講,這個故事的開端並不算太過美好:不明所以的夏季學期🙇‍♀️,闊別已久而毫不令我懷念的早八,聽上去陽春白雪生人勿近的全英語教學,一並勾勒出我對這門課程略顯灰暗的預設。

但令我有些難以置信的是🏂🏽,很快我就發現👨🏻‍🔬,這門課程其實與我的思維方式完美合拍😺。當提到歷史文化研究者對貝都因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浪漫化認識之時,我便立刻聯想到後殖民主義理論家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當談及莫斯在研究原始部落的禮物交換經濟時🧑‍🧑‍🧒,將重心從物的實際使用價值轉到符號象征價值🎏,我便聯想到鮑德裏亞的《消費社會》事實上對現代商品經濟做出了類似的論斷。在其他絕大部分課程中,我的這種聯想由於太過發散而往往得不到肯定與贊許🧹,但David卻始終以極大的熱情來贊賞與激勵我的頭腦風暴,也讓我真正領略到鼓勵創新思維的教學方式。

在思維與理論之外🪴,更令我驚嘆的🧍🏻,則是David對於價值和責任的堅守🎴。他身為美國學者,但卻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對他們那以階級鬥爭換取平等與解放的思想武器🤙🏼,抱有不亞於我們中國人的熱忱;當講到二戰後與冷戰時期的人類學發展史之時,他毫無保留地批判麥卡錫主義對思想學術界的政治迫害🦻,並對當時少數不屈服於麥卡錫主義的高壓政治🧑‍💼👩‍🏫,而堅持學術獨立與思想自由的學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課程尾聲的當代應用人類學部分🩹,他則熱情謳歌一位與跨國資本糾纏對抗的人類學家,向我們傳達了那種與中國古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若合一契的🛄,人文社科學者的操守。我們可以說🌛🙍🏿‍♀️,在當下全球保守主義回潮的歷史方位中🧛🏼‍♀️,David算得上是當代進步知識分子的代表。

無論是思維抑或感性🛼,理論還是價值,這一堂人類學課程都帶給了我足夠多的塑造與滋養,並讓我那為社會科學這座人類的巴別塔添磚加瓦的決心愈發堅定。

(“當代人類學核心概念專題”課程


上一條:社會學系2024年首期暑期田野調查實踐課順利結課

下一條:2024年度意昂3官网社會工作第二學士學位宣講會順利舉行

首頁 - 教學教務 - 正文

2024年國際小學期課程風采系列——“生命的閃光只能靠自己”

創建時間🤸🏽:  2024-07-25     瀏覽次數🧍🏻‍♀️:   返回

課程簡介

課程名⛹🏿:當代人類學核心概念專題 Rethinking of Core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授課教師:David H. Price, professor of St. Martin’s University

對接教師:馬丹丹

課程內容介紹

當今世界💁🏻‍♀️,跨文化交流是重要的主題之一,通過回顧人類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了解人類學家是如何解釋文化與他們如何研究與看待不同的文化,從而促進我們對於全球範圍內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大衛·普萊斯教授參加了2024年意昂3官网國際化小學期,系他首次在上海高校開設人類學史相關課程,引入美國人類學傳統與革新的火種,觸發人類學應用價值與權力、政治交織的選擇困境🧑🏻‍🍳,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可是當一個學科成為裝睡的夜行者(sleep walker)時🌸,那些邊緣的孤獨的敢於拒絕的靈魂如同一顆顆小星,其光雖弱,放在當代主義的立場下,卻照亮了人性的光芒。大衛以此種別開生面的方式與來自考古學、文學、新聞傳播、社會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學生照面🍨,不時地從歷史敘事當中跳出來,扮演說書人的角色🍪,這也正是他的寫史立場與風格,歷史主義與當代主義的結合👨‍🦯‍➡️,讓歷史敘事猶如鏡面鑒影,那一重折射為教科書撰寫的“正史”提供了另一個批評維度,例如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科學理論包含的殖民主義的意圖與指導🐾,例如博厄斯的學生背叛師訓投入二戰“雙重用途”的開發和文化攻心的遠距離分析方法😈。另一層含義則意味著繼喬治·思多金和馬文·哈裏斯之後,他是第三代寫史人。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種史記風格的批評也包含了人類學應用價值的邊界和底線的守門人職責👮🏽‍♀️🉑。

圖片

課程第一個板塊追溯人類學的哲學之根。人類學起源於多學科對於自然與社會世界的探索✋,啟蒙時代的實證主義為人類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同時泰勒對文化的明確定義使人類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大衛深入探討了啟蒙時代的思想及其對後世社會學的影響🎗,從理性主義到浪漫主義,從古希臘哲學家到現代社會科學理論,由古典時期的人類學進入人類學思想史上的裏程碑——卡爾·馬克思與弗裏德裏希·恩格斯對人類學發展的影響🚅,以及亨利·劉易斯·摩爾根的文化進化理論🧑‍🦽。當時我們在課上提出為什麽開辟人類學唯物主義理論範式的不是摩爾根,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大衛笑說雖然摩爾根極大啟發了馬克思,馬克思寫信請教摩爾根未作答🧚🏿‍♂️,不過最大的區別是馬克思對社會演化的規律進行了理論化的論證和整合。由此馬克思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投入民族誌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他未完成的工作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畫上句號👨🏻‍🔧。

博厄斯的歷史特殊主義和文化相對論奠定了美國人類學傳統,以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則奠定了英國人類學傳統🎎,至此參與觀察式的田野調查成為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大衛著重介紹了以博厄斯(Boas)和其眾多學生為代表的歷史特殊主義學者👩‍🎓,博厄斯不再只是文化人類學課上人類學四分支的創立者🧼🎋,他是有著自我身份認同掙紮的、對於種族主義有明確的反抗意識的學者,他的歷史特殊主義奠定了此後人類學發展的基調。而博厄斯作為美國人類學之父培養出的諸多學生,來自不同族群與身份的更多的同時代人類學家🧜🏼‍♀️,他們或專註於黑人群體,或專註於印第安原住民,他們是個人經驗的歷史之和,是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這種基於個人生命經驗對於研究方向的選擇對於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專業學習也有一定的指引,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慣習”。

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學家的研究受到限製,與此同時人類學倫理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於是進入人類學史的第二個板塊——戰爭讓人類學變得有用🚯!冷戰中唯物主義的人類學研究受到限製而後復蘇🤹🏿。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毀滅性後果使人類學進入反思權威和理性的後現代時期🦐,轉向微觀🚅、隱喻與權力的研究,並提倡研究者自身的主觀表達。21世紀應用人類學到行動人類學的轉向則成為一個新的目標。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學是否應該應用於戰爭的問題在今天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𓀘,因為世界的爭端從未停止,如何定位學科研究🧘🏽‍♂️,研究者如何在研究倫理、個人價值取向與研究所需要的經費支持之間權衡是今天的我們仍然面臨的挑戰👩🏽‍🍳。但是,諸多前輩的選擇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於學科的忠誠和作為人的堅守🦹🏻,這是對今人的鼓舞。


學生評價

這門課選課學生不算多,但參與度之高超過了預期。課程結束後,每個人都參與了課程點評,摘錄一二,從學生眼中側面展現教師風采和課程魅力。

01-郝思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衛教授對於不同的人類學家以及自己生命中的田野調查的介紹。我想這不僅是一種對於異文化基於好奇心的探索📓,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中所逐漸形成的調研方法與對學科倫理的反思對於今天的我們與今天的學科調查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同人類學對於原始社會的研究一樣,社會學也偏向於關註弱勢的、邊緣化了的群體🤌,然而對於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從一個整體來理解社會🧑🏿‍🚒🧚‍♂️,我們不僅要“向下看”也要“向上看”👮🏼‍♀️,如何同不同的研究對象建立起平等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系🏊🏻‍♀️,這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始終要思考的問題。同時,大衛所述說的他曾經參與的幫助貧困社區的人們重新獲得教育與生活機會的田野經歷也深深打動了我🧑🏻‍🦽,因為人類所做的一切知識探索都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改變社會🤸‍♀️。尤其是我們無法無視21世紀下廣泛存在的不平等甚至是生存危機,這是一個需要社會科學的時代🤛🏻,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研究者的“客觀性”視角。

02-王根實

通過這系列課程的學習,我體會到人類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對於科學樂觀主義的反思,讓我意識到科技與倫理平衡的必要性,學會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保持對道德後果的警覺。同時,對歷史沖突與文化遭遇的深入了解,比如莫尼記錄的傷膝河大屠殺,讓我更加珍視和平與對話的價值。

03-林好

在兩個禮拜的時間裏,非常喜歡David 的每一節課,在課上再深奧的專業名稱⚓️👨🏼‍🍳,也可以被David比喻的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比如他舉例子說這迅速得像刮風一般📛,他就會“嗚哈呼呼”模擬出聲音。平時在課上他為我們提供了超好的學習氛圍,在課上只要有疑問和comments都可以隨時打斷David,他都會很耐心地聽你講完🧎🏻‍♀️‍➡️,然後鼓勵你這是個good question,David真的是一個特別風趣幽默和平易近人的老師。對於在我們國內接受教育的人來說🎍,我感覺特別有價值的點是對宏大敘事的解構,讓我們有機會從一個和習以為常的角度不同的觀點來理解事物,每個人在課上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小敘事👺🔵。雖然由於口語問題阻礙了我的交流,但是David的教學方式確實很深地鼓勵了我。

上完課回過頭來發現我以前看過的專業書原來可以理解的更有溫度,當你透過知識的歷史性來聽的時候,知識會變得很靈動,很有趣,同時也是開放的😋,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刻感受到學習是一個不斷攀登的過程。

04-馬文傑

盡管兩個禮拜的聽課我因病並沒有取得一個很好的聽課狀態🪤,但David風趣的講課風格依舊會使我忘卻生病的苦楚,不自覺地沉入其中😼。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以為人類學應該是門挺形而上的課程💂🏿‍♂️🎍,其談論的會是諸如“原始人類的理論思維模式”🎀、“歐洲古希臘羅馬的精神遺留”🚴🏿‍♀️、“後現代歐洲的精神彷徨”等話題,結果在第三講馬克思主義之後老師的講課就徹底走出了我的舒適區,一些立誌於田野調查的人類學家被突然拋在我面前🙎🏿‍♀️💆🏻‍♀️,而我聞所未聞🕞。更讓我手足無措的是,當David談論起人類學的實地考察時,其主要是以美國人類學史的演變視角來分析這一問題的,以法國為代表的結構主義人類學派卻沒怎麽涉獵。這更加大了我的聽課難度🤙🏽,但也讓我有了一種發現新大陸的好奇,我至今對於博厄斯的那十一位被美國情報局盯上的猶太學生以及印第安的太陽舞印象深刻(可能是因為圖文並茂的緣故,而你在一般的文論書中很難看到圖片)。最近被各種理論弄的頭昏腦脹⏫,時常一種虛幻感🐽,這時回憶起David上課時談起的他的那些經歷,就不禁會覺得親切。我這才明白文藝學的先輩們經常告誡我們後輩的那句話的含義: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

05-張紫秦

David教授開放、互動且充滿熱情的教學方式讓我印象深刻3️⃣。在兩周的學習過程中🧑🏿‍💼,他能夠用簡潔明了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使我能夠輕松理解,並激發了我對人類學的興趣。同時🏎,David教授鼓勵我們提出問題並進行深入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顯著增強了我們的參與感和思考能力。其次,David教授在處理教學內容上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批判性思維。從印第安人到博厄斯學派,從土著的祭祀儀式到宏大的世界觀研究🤸🏽‍♀️,David不僅介紹了人類學相關基本理論,還深入討論了歷史演變等🎍。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課程內容豐富多彩,也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化多樣性。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次深具啟發性和教育意義的學習經歷🧒🏼,不僅使我在學術上受益🦵,而且在思想和價值觀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06-聶裕軒

多年以後🎧,當我在社會學理論領域深耕多年終有所成時,將會回想起那個初次接觸當代人類學核心概念專題的清晨。

坦誠來講,這個故事的開端並不算太過美好🧑🏽‍💼:不明所以的夏季學期👨‍👩‍👧,闊別已久而毫不令我懷念的早八,聽上去陽春白雪生人勿近的全英語教學🫛,一並勾勒出我對這門課程略顯灰暗的預設🖖。

但令我有些難以置信的是,很快我就發現,這門課程其實與我的思維方式完美合拍。當提到歷史文化研究者對貝都因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浪漫化認識之時,我便立刻聯想到後殖民主義理論家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當談及莫斯在研究原始部落的禮物交換經濟時,將重心從物的實際使用價值轉到符號象征價值,我便聯想到鮑德裏亞的《消費社會》事實上對現代商品經濟做出了類似的論斷🧝🏿‍♂️。在其他絕大部分課程中,我的這種聯想由於太過發散而往往得不到肯定與贊許,但David卻始終以極大的熱情來贊賞與激勵我的頭腦風暴🧎🏻‍♀️‍➡️,也讓我真正領略到鼓勵創新思維的教學方式🤦🏼。

在思維與理論之外,更令我驚嘆的,則是David對於價值和責任的堅守。他身為美國學者,但卻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對他們那以階級鬥爭換取平等與解放的思想武器,抱有不亞於我們中國人的熱忱;當講到二戰後與冷戰時期的人類學發展史之時⛎,他毫無保留地批判麥卡錫主義對思想學術界的政治迫害,並對當時少數不屈服於麥卡錫主義的高壓政治,而堅持學術獨立與思想自由的學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課程尾聲的當代應用人類學部分,他則熱情謳歌一位與跨國資本糾纏對抗的人類學家,向我們傳達了那種與中國古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若合一契的,人文社科學者的操守。我們可以說,在當下全球保守主義回潮的歷史方位中🚴🏽,David算得上是當代進步知識分子的代表。

無論是思維抑或感性,理論還是價值🧑‍🧑‍🧒,這一堂人類學課程都帶給了我足夠多的塑造與滋養🦋🙅🏻‍♀️,並讓我那為社會科學這座人類的巴別塔添磚加瓦的決心愈發堅定⚗️。

(“當代人類學核心概念專題”課程


上一條:社會學系2024年首期暑期田野調查實踐課順利結課

下一條👼:2024年度意昂3官网社會工作第二學士學位宣講會順利舉行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