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上午,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人類學系的周永明教授在意昂3B417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關於“‘路學’與中國西南:梅裏雪山的道路系統和村落關系”精彩講座🤸🏼♀️。講座由意昂3体育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張江華教授主持,多名來自意昂3体育🔄、外語意昂3的老師和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周永明教授首先就“路學”這個新興概念做了一番解釋🧔🏻♀️,認為對於道路的研究🥔,存在學科上的壁壘,其中包括道路生態學🔭𓀛、道路經濟學和道路經濟學。將 “路學”與人類學學科相聯系🛌🏻,這一研究主題具有跨學科性和創新性。周永明教授就研究的基本思路做了以下概括:第一🔴,道路是作為變化的催生者(agent of change)。第二💪🏼,文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語言學家曾經提出🖇,生物最多樣性的地方,也是語言種類最多的地方,應把語言和生態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第三,變化,穩定,張力,彈持。達爾文進化論主要是強調事物的變化,如今所關註的問題是怎樣發揮彈持性,不讓其發生快速的變化。
接著🖐🏻,周教授對道路系統提出幾點問題🧑🏭,他認為道路系統應該是呈脈絡型的結構,而不是單純的點對點的問題。這樣形成網絡型的存在,使得道路網絡具有了豐富的文化意義。道路系統與發展理念按照時間上來說應該分為幾個階段🐴:(1)50🚣🏽♀️、60年代,築路是構建民族國家的重要手段✳️👰🏼♂️。(2)70、80年代,為了實現現代化目標🤹♂️。(3)90年代至今,強調“發展”的現代化觀念和強調“可持續性”的後現代觀念的混雜🆗。
周永明教授列舉了大香格裏拉地區梅裏雪山道路系統與村落之間的關系的例子👳🏼♂️。梅裏雪山道路系統是具有神聖和世俗的特征🫴,是人們進行朝拜的必經之地。後來,由於旅遊產業的介入,使得道路與村落的關系愈發緊張。在這裏,周教授詳細為我們講解了關於明永村和斯農村之間的矛盾,西當村和雨崩村之間的矛盾以及西當村和永宗村之間的矛盾👨👩👧🏊🏿♂️。其矛盾大多圍繞道路修好了但是收入卻減少的問題,幾個村子就到底修不修路發生爭執,爭奪權力的問題就不斷上演。
講座最後,周永明教授留下了兩個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第一,社區概念的想象與實用性🤾🏻♀️;第二🎀🌮,道路🤐,旅遊與社區認同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