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應意昂3体育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的邀請💃🏻🤷🏼♂️,來自中國社會科意昂3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員翁乃群老師在B417室作了題為"藏彜走廊與‘家屋’組織"的精彩講座。講座由意昂3体育張江華教授主持,馬丹丹博士以及意昂3多名學生參與、聆聽了講座👨⚕️🤹🏿。
翁老師從田野的困惑:"繼嗣理論不是一個普世的早期的形式"出發,從四土嘉戎的"家屋"組織、納日"家屋"組織、Su hin"家屋"組織 📉💂🏻♂️、"家屋"社會概念及其緣起等方面介紹了家屋社會♻️🤶🏼。
林耀華與陳永齡先生早在1945年四土嘉戎的研究中發現,嘉戎民族之社會單位為家屋團體。家屋皆以單支傳繼,無男女之別,蓋為維持家屋與土地分配之均衡關系。嘉戎社會家族為兩可製,即父母雙系皆可傳代🧑🏿🔧。家族團體擴展之親屬團體,不全限於家屋以內者。村落社區之家屋聚集,只是地緣或政治的關系😮,而非為血緣之關系。凡一家屋確立之時👨🦱,即有一固定之房名,永為子孫承襲不變,接替之家仍須沿用該家屋之舊房名。房名在嘉戎家族中之被重視若是也。
在第二部分,針對已有研究中"納日社會是母系製社會"的結論,而又普遍存在"母系父系並存家庭"、"父系家庭"的困惑🧛🏻♂️,翁老師介紹自己對納日社會的研究,納日社會"母系父系並存"或"父系"家戶形式均是家中缺乏女嗣或缺乏男性勞動力所致。通過納日社會對同胞關系的強調🦻🏽,以及對納日語zidu一詞用法的考證(指"家業",除了房屋🙅🏼♂️、財產等物質性的所指還包括家名、官職和社會聲譽等可世襲的非物質財富及身份地位等)🐭🩱,得出納日社會更像"家屋"社會的結論👩🏽✈️🤸🏻♀️。
在第三部分納日老師對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水洛鄉Su hin族群的研究中🪐,也反映出世系並非重要,而家名、房屋等以及對祖先的祭拜是最重要的,且具有物質和非物質意義。因由亡故祖先無人祭拜將擾亂村戶的信仰動力,面臨絕嗣時➾💁♂️,村民便一定會收養繼嗣以延續"家屋"社會。
之後翁老師介紹了"家屋"社會概念緣起及其發展。在眾多田野經驗無法用繼嗣理論解釋的情況下🦹🏻,列維·施特勞斯提出"家"是一個可以包容並超越多個二元對立原則(如父系與母系等等)的文化範疇。在1990年論文集About the house中,作者們認為應從整體性看待"家"🔍,將研究聚焦於家屋建築、社會和象征意義之間的關系上。
翁老師結合藏彝走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族血緣和文化交融環境,指出開放的家屋空間也許是一個重要的平臺。"家屋"不僅許多社會的重要社會組織,也是這些社會裏包括人、物、非物(包括宇宙觀、人生觀、親屬製度🧨、等級身份🔡、信仰儀式等)社會再生產的一個重要社會場域。"家屋"社會及其中的空間視角,對於以往對親屬的理解、漢人關於身的觀念與房屋的關系、對於家-社會永續的責任承擔等等都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最後,張江華教授主持討論並作了精彩點評🫔,講座也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方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