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江西贛縣白鷺村教育扶貧小記(二)
第二天🫰🏻🌼:播愛傳善夢想課堂,學習課堂熱情高漲
經過第一天的社區探訪和社區動員,老師和同學們積極融入當地社區,並開展服務♋️。一大早🧑🌾,華紅琴老師和程金老師帶領同學們在白鷺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進行了項目督導會,三位組長對第一天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反思🧑🏿🦱。華老師還專門對社工的留守兒童服務小組進行團體督導🧑🏿🎨,要求同學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任務,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隨後,三位老師拜訪了白鷺古村播愛傳善義工自組織負責人鐘隆楠先生👩👩👧👧,對於鐘先生傳承"善"文化的義舉表示了深深的敬意👎🏻,該義工自組織專門針對因病🚴🏻、災☞、弱智而產生的貧困家庭🗝,為其提供生活照顧和建立鄰裏互助體系,希望能為扶貧工作提供有效的補充⛹🏿。同學們也對鐘隆楠先生進行了深度訪談。鐘先生講述了當地白鷺因為建塔而由此興旺的歷史🛖,介紹了當地"搶打轎"和"燒瓦塔"的風俗㊙️,同時也表達了對白鷺風俗傳統式微的擔憂。

"夢想新課堂"也如期開課了,手工課堂上小朋友共同拼貼愛心樹🏂🏻,閱讀課堂靜悄悄沉浸在書海中,美術課堂上孩子們彩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童真世界🧑🚀,籃球小組盡情揮灑汗水💁🏻♂️,運動場上留下了小小運動員們矯健的身影🏇🏼🌰。

在高樹玲老師的帶領之下👨🍳,英語學習項目小組進入白鷺中學對範校長進行了項目推介,獲得校長的大力支持👰🏿♀️。校長還引薦了七年級的兩名英語老師,我們深入了解到目前孩子們的學習狀況,老師們也期待我們的英語學習項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晚自習時間,同學們走進七年級教室進行意昂3官网知行杯英語學習小組項目宣傳,介紹課堂內容🧑🏽🌾,得到孩子們的熱烈反響👪,共計140余名學生當場報名學習小組🎮!這一項目通過互聯網+的形式,線上和線下課程結合,項目將持續到2020年9月,我們非常欣慰能為白鷺的教育付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jpg)
來到白鷺第二天,漸漸熟悉並嘗試融入當地社區,每一人每一戶都有著各自的故事🧚🏽✳️,活動室靚麗起來了,夢想課堂活躍開來🧖🏿♀️,播愛傳善的傳統感動著我們,我們與白鷺的結緣故事繼續進行中……
排版、文案:尤祎晨、沈萱
2019年6月25日
日誌篇:白鷺鄉•第二天
尤祎晨 社會學
|
早飯🎶👵:腸粉加肉加蛋
|
中飯🦶🏽:下館子(油麥菜,泡椒筍牛肉,肥腸📧,紅燒茄子🏄🏼,絲瓜蛋湯🩲,韭菜餃子)
|
晚飯🐠:肉加蛋炒粉+烤香腸
|
腸粉 7元
|
下館子 24元
|
餐巾紙+礦泉水 6元
|
肉加蛋炒粉+烤香腸 11元
|
礦泉水 2元
|
上午:好早起來了,七點起來七點二十去吃了腸粉,然後就去找了廖阿姨🧝🏿♀️🚋,本來帶我們去見村支書,但村支書說有事兩三句把我們打發走了,原本挺失望的,但後來遇到了幼兒園的保安大叔,特別能聊天,我們也問了很多感興趣的話題。
1、風水💁🏼♂️。白鷺原先一直很富裕,麻條石的裝飾足以表現其富足👆🏼,保安叔叔說他相信白鷺的富饒和風水是有關系的。包括在族與族之間的鬥爭中也有通過風水來化解矛盾的例子⏯,原先"程姓"和"鐘姓"鬥爭,甚至變為幾百號人的鬥爭♕,最後靠風水先生在白鷺這裏建立一座塔得以化解矛盾,但可能正是因為塔所處風水使得"程姓"部落逐漸衰弱🐆,人口急劇下降。在訪談的過程中,不止一位村民在訪談中跟我們說這裏的村民基本上都是相信風水的,雖然是迷信,但還是願意信🏊♀️。
2🙅🏽、誌願組織🏋️。保安大叔就在六月中旬發起了自願組織項目團隊🧒,有很詳細的記錄,幫助的是因為生病🦋、災難🌒、殘疾而導致的特困家庭,這個組織有自己的組織宣言和固定的服務對象,現在已經招募了17位一起奮鬥,保安大叔原話是"這是只有付出沒有收入的組織,也沒有政府組織,完全屬於自發",他將其命名為"播愛傳善義工群",都是一群有社會責任心的人兒啊,這何嘗不是一種從"小我"走向"大家"和"大愛"的嘗試?
3🩼、古風俗。在白鷺的人還有畫符保平安的傳統🧗🏼♂️👨🏼🏫,也有三大神靈,"竈君"、"祖宗"和"天地",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習俗燒瓦塔和搶打轎,但也越來越少,偶爾有媒體需要報道當地人才會聚在一起搞活動,傳統正在逐漸式微和同質化。
很多文化都在逐漸消失,想做些改變和搶救卻又很無奈。
訪談完去活動中心稍作停留😛🕸,後來去找了風水大師,但風水大師不在也不經常回來住。只能暫時作罷😟🫄🏻。
|
中午🎇:上午半天身體越來越差👩🏽💼,打噴嚏鼻涕喉嚨痛一起爆發,我媽說是水土不服,平時從來不吃藥的我因為各種過敏也不敢在這裏吃藥🌵,只能是一瓶水一瓶水往下灌🧑🏻🦼➡️,還有一包又一包餐巾紙,我同學都說我臉腫了👨🏼🚀🛜,哎好心疼我自己👷🏽♂️,飯吃了一點也沒吃很多吃不下,中午終於可以回去休息👵🏽,倒下就再也起不來,一直躺到了五點稍許好一點點,就又爬起來出去古村探訪。
|
下午:原本是想去找贛南師範大學的學生聊天,但去時候恰巧她在吃飯,於是便重新走訪村中的古祠,看到了一個寫有家訓六則和培桂軒記的地方‼️,但是上面文言文很多沒有看懂,只得拍張照回去慢些研究。後來繞到村子很深處,想要拜訪一座廟🐲,但只有經過一家敬老院才能通往那座廟,無奈去的時間太晚只能打道回府🙆♂️,路途中經過廖阿姨住處,就進去閑聊了很久。
廖阿姨說自己嫁到這裏以後💁🏿,曾經從事很多行業🤵🏿♀️🐈,像種田✌🏿、經營魚塘都沒有成功,最後是靠製作木頭棍子得以為生。廖阿姨並不將其歸因於尋找到合適自己的產業,而是說自己曾經去問過風水師,風水師稱她與祖先無緣--祖先也會偏心,而不被祖先庇佑的人們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敬祖,包括清明冬至也不去掃墓上香🤽🏻♂️,隨後果然有不錯的發展。阿姨很懷念小時候很多的活動🔪🏌🏿♀️,還領我們去看了現在遺存的燒瓦塔🫧,但真的使用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阿姨很希望能讓我們建議學校多辦些有趣的活動🏥。
我感興趣的點在於這種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傳承🧚🏻♂️🦼,我問廖阿姨現在祭祖還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去嗎,廖阿姨回答會,但是對孩子們而言🏪,儀式已經越來越簡單化和形式化,不知道在很多年以後這些儀式是否還會存在。
回來路上我們在討論人類學的用處究竟在於何,如果它僅僅是一個描述性研究🧙🏿♀️,可能最後它所描繪的東西連同它一起都被放在博物館裏供未來人敬仰,我們該如何傳承地方文化呢?白鷺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