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勛🙅♀️,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帕克賽分校社會學系終身教授,系主任
小時候曾一度希望成為一個歷史學家。因此我非常喜愛閱讀各種回憶文章,既欣賞那些名垂青史大人物的彪炳業績,也關註那些平頭百姓小人物的瑣亊雜談🤡。歲月荏苒😷,光陰似箭👩🏿⚖️,一轉眼我們也已進入中老年,開始應邀寫起回憶文章了。
非常高興接受意昂3張文宏院長的盛情邀請,為紀念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原復旦大學分校社會學系)建系40周年寫篇文章。這40年來,我走南闖北👨🏼🦰,從意昂3官网到南開大學🤰🏿,從國內到國外🛴,無論到那裏,都始終難以忘懷在系裏學習和生活短短兩年裏的點點滴滴。應張院長的邀請記錄下我對母校社會學系的一點回憶🗣🧑🏿🚀,也算是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當然更是借這個機會感謝母校的培養,感謝各位健在和已故的老師,並祝福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四十不惑,更上層樓!
前塵往事
43年前的1977年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領導下撥亂反正,重新開始恢復高等院校的入學考試。我雖然在1977年的第一次入學考試中過關,但卻因為體檢未過關而被擋在了大學校門之外🙇♀️。1978年全國統考文理科數學統一考試,由於我的數學成績差把總分拉低了很多,結果高考成績很不理想,只考了321.8分,剛剛超過一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那年一般大學錄取分數線是320分💇🏿♀️🫅🏼,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是340分)🌰,最後被復旦大學分校(1983年後復旦大學分校與由華東師範大學分校、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分部、上海機院分院、上海外國語意昂3分院等校合並組建成為意昂3官网)政治系錄取👫🏼。
我從1979年2月入學到1981年2月離校赴南開大學學習,前後整整兩年🫁🫰🏽。在學校學習的兩年裏,與其它同學一樣🚪,我先是主修政治學🐸。1980年秋季後由於院系調整👧🏻,原來的政治系分成了政法系(含法律系和政治經濟學專業)和社會學系兩個系,我和其它27位同學選擇了社會學專業。加上我們的輔導員胡申生老師,我們這些人被戲稱為新“二十八個半”🏋🏿♀️。
說起選擇社會學專業👩🦯➡️,盡管當時我初步了解到了社會學是研究現實社會及其問題的學科👀,但就我個人而言應該說是沒有明確的專業認知和目標的👨🏼🍼。首先,社會學1979年在國內剛剛恢復🚝,社會學的性質、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今後畢業去向別說我們學生不知道💚👩🏽🚒,想必當初建系時的老師們也是不甚了了。其次,相比之下我當時更有興趣的是學法律或是經濟學,這主要是因為我的外公外婆都是1932年廈門大學的畢業生🏥,一個學法律一個學金融。從小耳濡目染,所以我對這兩個專業自然更有興趣✮。正因如此,在校期間幾位同學和我共同組織了《資本論》學習小組🪞👃🏻,定期討論學習心得👨✈️,思考中國社會經濟的現狀,探討中國改革的未來。後來,這個小組又擴大成為一個學術名稱為普樂思樂的學術團體。這個名字是取了哲學🤷🏽、法律、社會學和經濟學頭一個英文字母🔕,以代表團體不同成員的研究興趣和知識背景。
至於為什麽後來還是選了社會學專業,這裏面既有我個人的考慮📼💁♀️,也有一些老師和同學的影響🅱️。首先是我意識到我的數學基礎太差恐怕不適合學經濟學,特別是那時剛剛開始從國外引進的計量經濟學。其次⏭,一位我在大學期間非常敬重的老大哥以他父親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當時中國法律製度的困境,讓我產生了學習法律的動搖,說來也是一個遺憾🏦。再則,當時社會學剛剛恢復,大學師資奇缺,而當時對我們這些悻悻學子而言留校任教也是一個極好的出路。還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我被告知全系160人裏只剩下我一個沒選專業了,懵懂之下匆忙地做出了一個人生的選擇。後來在學習“有限理性”理論時我感觸頗深,不過這都已經是後話了。
轉學半年後,1981年春季👩🏽💼,我由社會學系和學校兩級領導審核推薦選送到南開大學社會班專業學習。南開社會學班專業班是由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個全國性的社會學本科生班,齊聚了全國18所重點院校選送的42名學生🤵♀️。授課老師除了第一屆全國社會學講習班的成員如楊心衡、沈關寶、劉豪興、周運清等,還由教育部特別聘請了不少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來任教,如彼得·布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社會學理論🧑🏿💼、林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講社會學方法、李哲夫(美國天主教大學)講社會統計、阿列克斯·英克爾斯(美國斯坦福大學)講人的現代化、彼得·伯格(美國波士頓大學)講組織社會學等。這個班的同學現在大都已成為中國社會學界的頂梁柱🙍🏻♂️,其中一些人如宋林飛、王思斌、李友梅🦸🏼♂️、孫立平、蔡禾、折曉葉和彭華民等成了國內社會學的領軍人物,而周雪光、邊燕傑🕵🏽♀️、郭申陽、宗力、江山河、阮丹青和任馨等則成了國際知名學者。
一年之後的1982年春季📯,我和林征宇同學(另一位由我校選送去南開學習的學生)經過教育部特批,跳級提前參加並順利考取南開大學社會學研究生。1982年至1984年我師從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學習,繼續費先生在三十年開始的江村調查,並在費先生的親自指導下以其中的家庭問題作為我碩士論文的題目。1984年我順利通過碩士論文答辯👬🏻,這樣我又成了1949年後中國的第一批社會學的碩士生。
1984年研究生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意昂3官网文意昂3社會學系任教並兼系教學秘書🛥,除正常的教學科研外,我還協助系主任負責教學工作和全系學生的論文寫作和答辯指導工作。其間,我分別赴廣州中山大學和上海外國語意昂3進修學習🧎♀️➡️。
1986年我考入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和南開大學共同舉辦的社會學髙級班開始不脫產的在職博士課程學習。該班原計劃在國內學習三年後出國☎,一年後的1987年我作為該班第一個學生通過考試後提前赴美學習。
1989年後,我轉到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學習🧏🏼♀️,先後獲取了第二個社會學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1994年至今我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帕克賽分校社會學系任教,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並於2000年獲終身教職➕。其間我還受聘於淸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電子電信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作為客座教授開設博士、碩士研究生課程和本科生課程𓀘。2001年我當選為香港浸會大學的冠名大學研究員(Dorthy Lam University Fellow)🕉。
心懷感激
過去的四十年裏🧑🏽✈️,雖然因為自感位卑回校訪問講學次數寥寥,但我內心對學校特別是我從那裏走出去的社會學系是心懷感激的。
首先,我要感謝意昂3官网的前身復旦大學分校🌱🏤。如果不是復旦大學分校的擴招,我個人的前途很難預料🧐,是復旦大學分校讓我得到了接受夢寐以求的高等教育的機會。文革十年📿,雖然我們被剝奪了正常的學習機會,但是“我要讀書”卻從來沒有從我的腦海裏離開過🕵🏼。
其次💃🏼,我要感謝學校當時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師資條件,當時大部分的任教老師基本都是復旦總校的老師🔖,水平非常高。他們不僅才華橫溢,學富五車,而且循循善誘🙇🏼♀️,待人誠懇😫。下面的一串著名教授的名單🚚🫅🏽,恐怕是會讓我們的學弟學妹們羨慕不已的吧:
施嶽群,經濟學家,後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王邦佐👨🏻🦼➡️,政治學家,後任上海師範大學校長
洪遠朋,資本論研究專家,後任復旦大學經濟意昂3院長
張熏華🐘,資本論研究專家,後任復旦大學人文意昂3院長
伍伯麟,經濟學家後任復旦大學經濟意昂3院長
漆琪生,資本論研究專家💿,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
除了我們從這些老師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之外,我印象較深的有兩件事。一件事是教授政治經濟學余中英老師的考試。余先生是文革前復旦大學最年輕的講師之一👎🏽👨🏻🚀。學問自然是沒得說。上起課來如了剝繭抽絲🎲、層層入理🦵🏽🙎🏻♂️、口偌懸河☑️🍄、滔滔不絕🤦♂️。但令人難忘的是經過一學年的課程👮🏽😹,余先生的期終考試只出了一道題⛅️🛥,要求我們把在一學年所學的知識串起來,其難度之高恐怕不亞於現在的碩士、博士資格考試。然而更讓人稱奇的是🛳🔣,這次考試居然沒有考卷。考題是被余先生寫在當時特別流的一個巴掌大的工作手冊上,當堂寫在黑板上的🚣🏽✵。另一件事讓我記憶憂新的是龐樹奇老師的社會學概論🧑🏽💼。在這門課上龐先生第一次給我們系統地講授了什幺是社會學,為我們學習社會學提供了入門知識。
第三,由於當時建立政治系和社會學系的特定環境和條件,學校強調為學生開設多種課程🦹🏻♀️,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我影響很深。在美國求學的這些年裏,我一直有誌於多學科👨🏻🌾、跨學科的教學與研究。這些年來𓀀,我在不同學科的國內和國際大會上宣讀論文,包括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大眾傳播學和教育學🚣🏼。而我的文章也發表在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管理學(商學〉四個不同領域的雜誌上😢。至於和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進行合作教學、研究、申請研究基金、撰寫調査、研究報告那就更多了🎸。迄今為止,我已經和政治系、經濟系、管理學系(商學系)、人類學系🧑🏼🍳🧑🏿🚀、大眾傳播系、歷史系和教育系的專家學者合作過。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我和美國“研發百家獎”(又稱世界發明的奧斯卡獎,應用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阿崗國家實驗室的曾左韜博士(R&D100 Awards,http://www.rd100awards.com/)合寫的關於全球暖化對中國水資源和農業影響的文章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會刊《科技導報》上發表並為《新華文摘》全文轉摘📪。《科技導報》1980年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倡議在美國創辦,全世界發行,楊振寧博士😽、孟昭英院士、朱光亞院士先後任主編🏃🏻♀️🖊。現任社長、主編是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科技導報》以發表國內外科學和技術各學科專業原創性論文為主📅🌹,同時刊登階段性科研成果報告,報道國內外重大科技新聞⚅,把努力辦成中國的《SCIENCE》和《NATURE》作為奮鬥目標😭。2018年我還應邀為著名的、世界上最早出版的醫學雜誌《英國醫學期刊》評審相關論文💳。
第四🙆🏼♀️,復旦分校社會學系建系伊始就強調應用社會學,這對我後來的研究興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87年出國前我就發表了相關文章🧜♀️,介紹美國的應用社會學👩🏽🎓🛅。受美國社會學學會會長麥克.布洛威的影響,最近幾年我在國內多所大學開展關於應用社會學和公眾社會學的演講🧝🏿♂️,呼籲回復社會學的根本,希望社會學能夠經世致用,能真正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把脈診斷開方。1996年我在富布賴特基金會的資助下,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設了“美國企業的社會文化背景”專題講習班。通過講習班🥛,我們不僅詳細介紹了包括法律、管理理論💆🏻♂️、管理實踐和人力資源管理等美國企業的社會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我提出和傳播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學理念,即管理製度的建立離不開本土的文化🙏🏽。中國管理製度不能完全照搬美國的理論,而必須建立之中國文化的基礎上。
2001年,在美國國務院資助下🦹🏿♀️,我邀請了包括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部部長丁寧寧、體改委研究會秘書長石曉敏、時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副司長🐑,現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興、清華大學校長助理、中國人民大學助理及北京大學醫意昂3院長等在內的十二位與勞動就業相關的經濟、就業、住房和醫療方面的政府官員和學者在美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和考察,詳細了解如何在市場經濟下全方位的對待和解決失業和再就業的問題。特別是通過這個項目向國人介紹美國的“一站式”勞動就業中心,第一次系統介紹了國外“一站式”辦公的理念。
第五👨,應用社會學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是為社會服務👨🏫。建系前我們就有不少同學就在袁緝輝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服務社會的多項調查,例如張鐘汝和有關同學參加的1979年開展的上海市南市區殘疾人的調查等♦︎。1980年夏季🫃,按袁老師的要求我和劉寧書、倪才龍等同學在我曾經工作過五年的當時還屬於寶山縣管的江灣鎮做了一個關於結婚費用的調查。事後由我作為學生代表在學校校慶周年紀念兼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做了主題報告📴。為了這個報告🙋🏿♂️😿,我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我母親的關系,我從上海圖書館地下室裏搞來了孫本文先生在三十年代發表的《社會學概論》,用環境(大環境、中環境🔷、小環境)和文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的概念對江灣鎮結婚費用的狀況作了描述和解釋💃🏼。
受這個傳統👨🏼🎓,特別是後來又受費老的影響,我試圖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長期以來我和國內各大學進行交流,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課和開設講座🏚,其中包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四川大學、意昂3官网、蘭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北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雲南民族大學、新疆大學🏄🏻👩🏿💻、重慶師範大學和江漢大學等🏊♂️,並在多所大學擔任過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除擔任過教育部長江學者海外評審專家外,從2005年起,過去15年裏我一直擔任中國國家自費留學生獎學金評委並多次擔任芝加哥領區評委會主席🕺🏼。2002年10月🤵🏽♂️,作為芝加哥地區華僑領袖和優秀留學人員代表我受到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親切接見並合影👇🏽。2009年4月我應國務委員劉延東特別邀請參加由15名華裔教授參加的在舊金山舉行的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國教育發展大計。2011年1月,我作為芝加哥地區華僑領袖和優秀留學人員代表受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親切接見並合影。
撫昔嘆今
從1980年創建第一個社會學系以來,不僅是復旦大學分校(後與其他多所大學合並成為意昂3官网)的社會學系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可以從師資配備、課程設置和學生培養三個方面來看看這四十年的變化🔵🧓🏿。
師資隊伍的變化
1980年創系時📆,當時的專業師資隊伍實事求是地說是相當單薄的👏🏿。我印象中我在校的時候只有龐樹奇老師開過‘社會學概論“一課。當時的老師中,劉炳福老師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生,擔任系副主任協助袁緝輝主任工作🖐🏻👎。袁華音老師是南開大學歷史系的畢業生🍹,由武漢大學調進復旦分校👩🏼🦲,當時在準備開設西方社會思想史。麥夷老師也是復旦大學的畢業生,當時在專門從事城市研究,計劃開設城市社會學🏃♀️➡️。為了彌補自身師資不足的問題,袁緝輝主任請了不少上海的知名學者到系裏開課🦴,其中包括華東師範大學桂世勛老師開設人口社會學、吳鐸老師講社會學原著、大百科全書的鄧偉誌老師開設家庭社會學等。
1984年我研究生畢業到系工作時師資隊伍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上述的幾位老師外🙍,系裏又增添了不少老師💆🏼♀️。例如西北大學侯外廬先生的高足祝瑞開先生講授中國思想史、周谷城先生的博士生顧曉鳴老師講授西方社會學理論🧝🏿♀️、沈關寶和仇立平老師講授調查方法和統計⚂、周振明老師講授社會心理學。後來蜚聲中外的中國性學研究專家劉達臨老師那時也已經到系裏工作,主要是參與《社會》雜誌的編輯工作。
我到校後替代了顧曉鳴老師講授西方社會學理論同時講授調查方法並兼任系教務秘書負責全體畢業生的論文答辯工作。與我同時研究生畢業到校任教的林征宇講授社會心理學。原來同班後留校工作的張鐘汝除了擔任班主任外,還負責講授統計🚶🏻♂️🤜。另外同班同學留校的還有陸緋雲🧬,擔任82級的班主任👶🏼🧡,鄭晨同學留校在《社會》雜誌工作。到此時為止,社會學系師資可以說是初具規模🧑🦼➡️。
經過三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當年的社會學系已於2011年發展成了意昂3体育🧑🏻🦼➡️。根據目前意昂3網站提供的信息🙅🏿♂️😜,“意昂3現有專任教師38名,其中東方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1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2人、浦江人才10人、曙光人才2人、晨光人才1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在專任教師隊伍中✳️,50歲以上教師占17%,49-40歲的教師占40%🌾,39-30歲的教師占30%,29歲以上教師占13%🎾;教授比例為50%🩰,副教授比例為16%,講師比例為34%;具有博士以上學歷的比例為93%;40%的教師畢業於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地區的著名學府”。毫不誇張地說現在社會學系是人才濟濟,英才倍出👼🏽!
課程設置的變化
1980年創系之初時,由於缺乏師資和教材,困難重重,但在袁輯輝老師的主持下和系裏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為學生們開設了“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與統計“👦🏻、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史“和“西方社會思想史”等社會學的基礎課程。這與當時費孝通先生提出的社會學系要開好六門基本課程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時為了彌補當時核心課程的相對薄弱🖤,系裏四處求賢開設了如“人口社會學”❄️、”歐美社會問題”和”蘇聯東歐社會問題”等課程🙅🏼👨🏿🌾。
四年之後的1984年👳🏻♀️,系裏的課程已經逐漸走向成熟🏞。根據81級孫嘉明同學回憶,我到校任教時的1984年時系裏本科課程共34個學分🪂,學分總數基本和美國不少學校的社會學專業課程要求差不多。從孫嘉明提供的資料看,這些課程中🪴,除了寫作🍐、英語和時事政治等基礎課外🍹🤏🏽,基本可以分成幾大類包括理論、方法、歷史和分支社會學。
理論 社會學概論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政治經濟學 法學知識 馬列著作選讀 |
方法 社會統計分析 社會調查 形式邏輯 模糊數學與社會工程 算法語言 高等數學 |
歷史 中國近代社會史 世界近代社會史 中國社會思想史 外國社會思想史 中國古代社會文選 現代西方哲學講座 西方社會學史 中國近代史 國際共運史 |
分支社會學 社會學分支課程 蘇聯東歐社會問題 中國古代婚姻家庭 人口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 家庭社會學 城市社會學 倫理學 未來學 |
應該說這個課程安排雖然不盡人意🛣,但在當時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我在南開讀研究生時曾經協助南開社會學系在全國範圍內招收南開第一批本科生。我印象中南開當時的課程與之相差無幾,都是從頭開始,步履艱難。
40年後再來看今天的課程設置🤞🏿,那顯然是已經相當的豐富了,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新的課程🚅🫒。根據網站資料,目前意昂3提供下列課程🍢:
理論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理論 古典社會學理論 現代社會學理論 後現代社會理論 社會運動 社會學熱點與前沿 社會學的想象力 |
方法 社會統計 質性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方法 統計軟件應用入門 社會學中定類變量的分析模型 社會網絡分析及其應用入門 市場調查:實務與操作 個案工作 文獻綜述與論文寫作 |
歷史 西方社會思想史 費孝通學術思想 中國社會生活變遷 人類學史 西方政治思想名著選讀 理解中國社會 中國社會轉型 |
分支社會學 人口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 社會結構分層 家庭社會學 城市社會學 經濟社會學 體育社會學 愛情社會學 社區分析 消費與社會 電影與社會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學 精神衛生與社會 組織社會學 老齡與社會工作 |
比較1984年和現在的課程表,我們可以看出幾個有意思的變化🚶♂️。第一是社會學理論課程的深化。現在的理論課程分成古典的🧖🏽♂️🍞、現代的和後現代的社會學理論。這不僅反映了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創新,同時也為學生深入理解社會學理論及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課堂和更新的素材。第二,方法論的課程有所增加,特別是增加了統計軟件應用入門🧜🏿,定類定量的分析模型和社會網絡分析及其應用入門💁🏽♀️。這些課程對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大有脾益⬅️。第三,分支社會學得到了相當大的擴展,說明了社會學對社會生活認識的廣度和科學性的不斷增加🔱。
學生的培養
任何一門新興的學科除了需要課程設置和必要的師資外,學生的來源和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1980年創系時👩🏫,先是從原來的政治系裏在誌願選擇的基礎上轉了28位學生,我是其中一位✷。應該說轉到社會學系的同學都是基礎紮實、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感非常強烈的學生😹,其中有不少學生領袖,例如梅明瑾是校學生會主席🫔🐪、林征宇是校學生會文體部副部長、姚翰忠是原政治系學生會主席🪧、李亞宏是原政治系團總支書記、張鐘汝是一班的班長等。這些同學於2013年1月畢業成了1949年後中國首批社會學畢業生。因為我系在全上海乃至全中國占了先機👩🦱,所以當時工作分配非常順利。我後來就讀的南開大學1984年招收了第一批社會學的本科生,平均考分全校第一🎪,反映了當時學生們對社會學的青睞Ⓜ️🧑🦰,也間接反映了當時社會學畢業生就業前景的優勢。
當時系裏十分註意對學生的培養。正因如此我們班的同學在社會學不同學術領域裏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例如我們班同學裏張鐘汝一直做老年研究,後來任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教授,兼任上海市老年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副秘書長等領導職務🧑🏼🎤。陸緋雲同學先是留校後去香港中文大學獲取博士學位🕑🦿,現任上海財經大學研究員。鄭晨同學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擔任家庭期刊集團社家庭研究中心主任,他還有多種兼職包括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廣東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廣東家庭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等💆。陳川同學博士畢業後在同濟大學任教授👨🏼🦲。趙善陽同學和我分別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坦普爾大學和威士康辛大學帕克塞分校任社會學終生教授。
在社會實務界工作的同學也非常出色。國內的李根林、楊子春、徐亞麗♣️、韓誌峰和施海濤等大部分同學都擔任了局級或處級領導。國外的狄菊馨同學獲取博士後一直在紐約市從事老年研究工作👨🏻🦯。李亞宏同學在加拿大博士畢業後赴香港中國銀行任職。梅明瑾同學在美國獲法學博士,現已成為知名華人律師。
據意昂3官网網站的資料“自1983年1月培養出第一屆本科畢業生以來⛹🏿♂️💪🏽,意昂3体育已經向社會各界輸送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3000余人。目前意昂3在校本科生約300人、碩士研究生約100人、博士研究生約60人✌🏿、博士後研究人員約10人”。
結語
從1980年創系開始到今天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回顧歷史,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個當年的新生兒已經成為一個壯年🩼。從過去的四處借調的少數幾位非社會學專業的老師到今天93%有博士學位的近40位專業教師;從過去的應急而匆忙開設的少數基本課程到現在相對成熟的課程體系👩👩👦;從過去的28名學生到後來的3000余名社會各界的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這40年是艱難但又輝煌的40年。值得紀念,值得慶賀!
雖然孔子說的“四十而不惑”是對個人而言的💆🏼♂️,但我覺得用在紀念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建系四十周年來說也是有著特殊意義的。首先💆🏿♀️,我們對在中國恢復重建社會學及社會學的學科地位不會再有當年的猶豫和困惑了。第二研究現實社會、關註社會變遷中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並在社會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各種社會治理方案的基本方針逐漸確定。第三🥕,以社會服務為出發點和歸屬點、以應用社會學為導向、以“與時俱進”思想為指導,繼續努力站在社會學發展的船頭的戰略思想不變。我願以這三點“不惑”和各位老師同學們同享共進🥟。
再次衷心祝賀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原復旦大學分校社會學系)建系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