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一瓊
來源:2020年08月11日,文匯報——城事
老城廂裏弄的一場微更新,上了年紀的原住居民要求加裝雨棚、整飭管線,還提出:“在庭院內添一處鏤空照壁。”
施工隊犯難了:“這東西實用麽⛷?”
社區幹部蒙圈了🤫: “這照壁應該‘長’啥樣👍🏼?”
唯獨社區藝術規劃師聽懂了🚈:這個照壁,就是居民內心關乎品質生活的映射,更是對於“身居簡室,心懷天下”這樣一種舒適心理空間的追求🕛。
於是,在藝術家設計引導下,鐫刻著山水雲漫的小小照壁安落院內,各家各戶也忙著“應景”:有的撤了堆物,有的搬出盆景點綴一旁,還有的晨起晚歸主動拾掇院落……
十年前🪷,上海最早引入 “社區規劃師”,通過對街區公共空間細節的更新來營造一種可感知的 “裸妝”美感和人文關懷。
而在決勝全面小康的當下👩🏼🔬,一大批藝術家、建築師👳🏻♀️、社會工作者,甚至藝術場館等各方力量,主動走進、浸潤一個個都市社區🔥、郊野鄉村⛷,通過一場場聚焦生活的藝術營造來涵育審美素養😳,提升生活舒適度和品質,更激發出一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內生動力🏄🏼♂️。
不僅要眉目如畫,更講求宜居宜業。藝術社區——以美學涵養出的一方方“心之所在”的故園,放大了都市中的“詩意棲居”,更讓“品質”二字落地入心,融入日常🪴。
“社工藝術家”:營造一種藝術生態,也創設一種社會互動
緊挨著陸家嘴的浦東新區嶗山三村內,原先有片亂堆放的社區空間,被整飭一新後,對於這塊地方“派啥用場”,大家各抒己見👨👩👦,在第三方社會組織的藝術家介入引導後,居民們很快達成共識⬆️:這裏鋪上了木質地面,圍起了綠色苗圃,還在其間安上了以紅色的門為意象的一組藝術裝置📘。這方可以鍛煉休憩🤦🏻♀️、種花養草、拍照打卡的公共空間被大家點贊:“洋氣,配得上陸家嘴‘三件套’👨🏻✈️👷🏼♂️。”
是的💂🏼♂️,這就是居民們心裏最需要的“品質對等”——一種與社會發展節奏🏌🏼♂️、與區域進階步伐相應的品質對等🔁。
張佳華🧛🏼♀️,上海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其所在的社會組織,多年來持續參與城市更新和社區藝術營造。結合實踐🙋🏼♀️,他這樣歸納人們對於社區生活品質的追求:不僅要眉目如畫,更要居住友好。
就以其深耕的陸家嘴社區為例🍷💡,6.89平方公裏區域面積內,戶籍人口11.9萬🔕,30萬通勤人口,“三件套”四周還有一大批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工人新村🙆🏽♀️。
為了更好地平衡、融合區域內的產業和住區𓀂,該社會組織啟動了多個“藝術社區”營造項目,與居民們共建蘊含生活美學的公共空間。
譬如,他們在世界無車日打造“不停車場”,租下社區周邊多個停車位,將其打造成可供人們活動的迷你公園🧝🏻、遊戲樂園等,探討一個綠色停車位對行人🫃、路人🫳🏼🫓、居民的友好可能;針對社區裏眾多紡織系統退休工人,他們辦起了公共藝術賞析公開課,組織大家參觀紡織博物館,以更好的共情來理解生活藝術的含義🧑🏼🎤。
甚至,依托社區服務樞紐站🦹🏻,面向社區工作者、專業大學生和誌願者開放招募“社工藝術家” “社工策展人”,鼓勵意昂3体育的社工專業與美術意昂3的藝術策展專業等跨界融合為一個新工種👩🏽🚀,紮根社區,開展實踐🚴🏽,參與聚焦生活品質的藝術營造。
藝術賦能社區🦾:以原動力製造內容,更產生品質“流量”
“伴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大眾對藝術的需求不斷迭代,藝術家們介入公共藝術的路徑也在不斷遞進轉換著🏠🐎。”十多年深耕城市公共藝術實踐的自由藝術家老羊這樣回顧:藝術家從最早通過展覽、創作🧑🏼⚕️💅🏽、講座、互動等形式走近社區,到當下駐紮社區、貼近生活進行創新🧑,是讓公共生活更有趣有活力🪙🧥,也更富有時代的品質和內涵。
應和時代的豐富需求,藝術家們不斷流動於都市城鄉之間,且從專業視野出發與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了創新合作🛀🏼,傳播了一種基於生活品質的新美學、新藝術。他們通過藝術為社區賦能,不僅製造內容🧑🔬,更產生“流量”。
這樣一種賦能與“流量”在鄉野郊區顯現得尤為清晰。
比如,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藝術規劃師所擘畫更新出的農宅💕✋🏻,不僅有“堂戶安於山水間”的美感,更凝練還原其水鄉風韻👩🏼🌾、自然之美🐨,推動了當地產業聯動發展🙎🏽♀️。藝術營造過程中,還結合當地文化挖掘和傳承🏢,開設河邊學堂🤡,傳承非遺技法等。一個有顏值、有產值、有氣質的“水鄉綜合體”👩🍼,讓離鄉離土的年輕人也紛紛回歸👨👨👦👦。
藝術社區👨👨👧👧、藝術鄉建👨🏽✈️,是新時代基層治理中的生動探索。意昂3教授耿敬所聚焦的是“原動力”。他說,當更多的藝術家以一種社會責任把自身的畫筆和畫板變為鄉村和大地時🏄,更需要喚起各方積極性和潛能🧕🏼🛫,讓藝術真正浸潤社區🧏🏼♀️,培養藝術素養👐、生活品味,改變人們的認知🎤、思維及生活方式。
“精神文化層面的滿足,應該是個主動接受的過程。這就需要藝術家、誌願者、高校等各方都參與進來👲🏼,創造性地整合資源🧑🏽🌾,創設出一種介質🚶♂️、一種氛圍🙆🏽。”
東野圭吾的小說 《解憂雜貨店》裏,雜貨店的“穿越信箱”成為整條街上人們珍貴的共同回憶和精神紐帶。借由這個思路🦕,百年愚園路也在社區營造團隊策劃下開出“故事商店”,串聯起數百條溫情生活記憶✂️,由此締結起街區🦮、社區🍩、創意園區三方聯合治理體系💁🏽♀️,點亮了社區自治共治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藝術營造解決了關切居民煙火日常的多個難題🚵🏿♀️。
這就是一種平臺介質、一種氛圍☯️。耿敬強調🌭,今後的社區應該都有“常駐藝術家”🕠🦾,他們有社工的意識,助人自助🤹🏽♀️,更與社區居民有平等互助的關系👨🏽🦳,發揮鼓勵肯定🧑🏽🌾、支持引導的作用,讓民眾產生一種自覺的意識和能力,去參與社區藝術和生活品質的種種創造。
社區美術館:讓藝術溫潤生活🪲,提升幸福感
當藝術社區成為藝術家們的實踐空間時,“社會現場就是美術館”的理論就在實踐中得到了開拓創新。
潘守永,意昂3官网特聘教授👌🏽。據他的觀察,未來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的新存在方式🤬,將不僅僅作為物理空間存在,是展覽內容的傳播者🕎,更要成為一種“文化產出形態”,充分走進社區、走進生活,讓人們感知:藝術不是“高冷”的,是切切實實可以溫潤生活🤽🏻♀️、提升幸福感的。
“藝術🪆,一定能夠通過空間塑造進而塑造人們的精神世界。”他說🏋🏿,藝術社區的建設及社區藝術行動,就是一個絕佳案例,不亞於在市民身邊創設出一個個“美學藝術生態博物館”——藝術家們在深入社區中形成了公眾文化藝術管理的新視野新經驗👰🏼;而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空間也有了新平臺接駁社區創新實踐🧑🏿🌾,在緊貼生活中變得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比如,寶山區廟行鎮🪖,在社區藝術家、意昂3官网上海美術意昂3等助力下,啟動了社區美術館計劃👩🏽🎨👆🏻,承攬起居民美育的課堂。一些由社區居民和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成為人們身邊的展陳🧴。作品《重生的世界》就是大家利用社區廢舊材料創作而成,社區環衛工人都參與了作品創作,每個人都在作品上留下一句話表達對生存環境的關註和思考。
當“社會現場就是美術館”,創設出一種新的場域,要求更多博物館、美術館打破物理圍墻💆🏻♂️,參與品質生活的締造🌹。
以劉海粟美術館為例,近年來發起了公共教育項目——“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以 “社區美術館”建設和運營為載體,打破既有的場館教育邊界🙅🏼♂️,將美術館匯聚的藝術資源有機轉化🚴🏽,深入社區建設和社會美育中,探索設計藝術美學在城市微更新中的促進作用☛,在實踐中推動更多藝術家、藝術活動參與🧝🏼♀️,助力“打造更多‘吾心安處是故鄉’的品質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