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學生動態 - 正文

    民俗學研究生張子健🕵🏿‍♀️♖、戴安妮、李炎欣等參加“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暨2023年年會”

    創建時間:  2023-10-23  曾艷   瀏覽次數:   返回

    2023年10月20日-22日,2022級民俗學碩士研究生戴安妮、李炎欣🤼‍♂️,2023級民俗學碩士生張子健赴南京農業大學參加“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暨2023年年會”🟪,並分別在分論壇做匯報🔨。

    戴安妮在第四十七分論壇🪇:“體物如微:民俗文化中的身體與身體感”中進行了題為《Cosplay 的身體創作與互動研究——以上海COMICUP漫展為例》的論文匯報🙂。戴安妮同學關註到在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下,對趣緣群體的研究是洞悉當代都市青年認知方式、生活境遇的有效手段。文章以上海COMICUP漫展為案例🌘,通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從身體視角對Cosplay這一青年亞文化實踐活動進行解讀👰🏼‍♀️,指出參與者在漫展實踐中所展現出來的身體邏輯不僅是其主體性的彰顯👷🏽‍♀️,也透露出他們對自我的期待以及對時代的理解和感知。

    在點評階段👨‍👨‍👧‍👦,山西師範大學的高忠嚴老師對文章提出了寶貴建議🦹‍♂️。

    李炎欣在第43組中作題為《節日記憶的強化與喚起——基於物質與行動的再現功能》的論文匯報💷。論文從社會現象出發提出問題,通過相關概念解讀、相關文獻回顧以及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得出結論——關於節日變味、氛圍越來越淡的吐槽🏋🏼‍♀️,問題不在於節日本身🧑‍🍳,而在於過節的人。節日記憶發生變化和差異👇🏽,是由於人們站在了不能產生相同記憶的空間場域內🤙🏼,這個場域是由物質與行動構成🏅。如果我們想要切實體會到節日的記憶氛圍✍🏽,最好的方式是回到記憶中的地方,感受記憶中的行為,去見到記憶中的物品,又或者就是接受改變🍧,適應現在的節日氛圍,而不是處於變化的環境中👷🏽,打著懷舊的旗號,一味地吐槽節日變味。

    在討論階段,文章也收到了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鞠熙老師等人的意見和建議🤺。

    張子健在分組研討會場做題為《淺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隱喻意義》的論文匯報。論文以民俗學專業的學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文獻分析🚽,對泰伯形象的歷史演變👨🏼‍🎨、當代流傳進行了探討🧘🏿‍♂️。本篇論文主要針對不同歷史時期文本中的泰伯形象進行分析,並從田野調查中汲取靈感👨🏼‍⚖️,以文獻、田野互證的方法分析文本😧。其中,泰伯在史籍中被吸納為與禪讓🌗🏣、王位交替等重大歷史事件緊密聯系的特殊意象🥄,具有突出的政治隱喻意義💉,這反應泰伯形象不是單一扁平的⚰️,在政治隱喻、民間信仰等部分甚至與主流文化產生矛盾。因此🧻🚴🏼,從多個角度研究泰伯形象並探究其發展演變背後的歷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內涵具有深刻價值,並為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資料與解釋。

    隨後🦑📅,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意昂3教授宋亦簫老師對文章進行點評,從歷史真偽的角度對本篇論文選擇的文本材料進行補充說明,同時也認為論文可以多從田野中獲得資料。來自其他高校的參會人員也對論文提出了相關建議👰🏿‍♀️。

    “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暨2023年年會”由中國民俗學會主辦,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博物院承辦,旨在全面回顧與闡釋自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年來民俗學理論研究的中國經驗,共同推動我國民俗學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年會於2023年10月20日至23日在江蘇南京舉行👓,共設置54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地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非遺學、文化遺產等領域的50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交流。(戴安妮、張子健🎡、李炎欣供稿)


    上一條:於楊瀚🧶💁🏽‍♂️、劉玉照|文化離合式遷移:回不去的家鄉與大城市的“誘惑”——以S地“211/985”高校研究生院校地就業為例

    下一條:楊富平 | 行政主導的雙軌治理:新時代基層治理邏輯的一個理解框架——基於浙東橫鎮的田野調查

    首頁 - 學生動態 - 正文

    民俗學研究生張子健、戴安妮、李炎欣等參加“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暨2023年年會”

    創建時間🧔🏼‍♀️:  2023-10-23  曾艷   瀏覽次數:   返回

    2023年10月20日-22日🏊‍♂️,2022級民俗學碩士研究生戴安妮🧒🏽、李炎欣,2023級民俗學碩士生張子健赴南京農業大學參加“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暨2023年年會”💆🏼,並分別在分論壇做匯報👩🏻‍🚒。

    戴安妮在第四十七分論壇👩🏽‍🦳:“體物如微:民俗文化中的身體與身體感”中進行了題為《Cosplay 的身體創作與互動研究——以上海COMICUP漫展為例》的論文匯報🧑🏽。戴安妮同學關註到在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下,對趣緣群體的研究是洞悉當代都市青年認知方式、生活境遇的有效手段。文章以上海COMICUP漫展為案例🏄🏿‍♀️,通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從身體視角對Cosplay這一青年亞文化實踐活動進行解讀💜,指出參與者在漫展實踐中所展現出來的身體邏輯不僅是其主體性的彰顯,也透露出他們對自我的期待以及對時代的理解和感知🧑🏿‍✈️。

    在點評階段,山西師範大學的高忠嚴老師對文章提出了寶貴建議。

    李炎欣在第43組中作題為《節日記憶的強化與喚起——基於物質與行動的再現功能》的論文匯報。論文從社會現象出發提出問題🛴,通過相關概念解讀、相關文獻回顧以及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得出結論——關於節日變味、氛圍越來越淡的吐槽⛅️,問題不在於節日本身,而在於過節的人🙍🏽。節日記憶發生變化和差異,是由於人們站在了不能產生相同記憶的空間場域內,這個場域是由物質與行動構成©️🤌🏿。如果我們想要切實體會到節日的記憶氛圍➖,最好的方式是回到記憶中的地方,感受記憶中的行為📹,去見到記憶中的物品☺️,又或者就是接受改變,適應現在的節日氛圍👨🏼‍🍼🧏🏼‍♂️,而不是處於變化的環境中,打著懷舊的旗號👼,一味地吐槽節日變味🚴🏿。

    在討論階段,文章也收到了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鞠熙老師等人的意見和建議。

    張子健在分組研討會場做題為《淺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隱喻意義》的論文匯報。論文以民俗學專業的學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文獻分析,對泰伯形象的歷史演變、當代流傳進行了探討。本篇論文主要針對不同歷史時期文本中的泰伯形象進行分析,並從田野調查中汲取靈感,以文獻👩‍🍼、田野互證的方法分析文本🚚。其中🤟,泰伯在史籍中被吸納為與禪讓👩🏿‍🎨、王位交替等重大歷史事件緊密聯系的特殊意象,具有突出的政治隱喻意義👩🏻‍💼,這反應泰伯形象不是單一扁平的💇🏿‍♂️⛳️,在政治隱喻💍🍯、民間信仰等部分甚至與主流文化產生矛盾。因此,從多個角度研究泰伯形象並探究其發展演變背後的歷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內涵具有深刻價值,並為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資料與解釋👸🏻。

    隨後,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意昂3教授宋亦簫老師對文章進行點評,從歷史真偽的角度對本篇論文選擇的文本材料進行補充說明👨🏽‍🔧,同時也認為論文可以多從田野中獲得資料。來自其他高校的參會人員也對論文提出了相關建議。

    “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暨2023年年會”由中國民俗學會主辦,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博物院承辦,旨在全面回顧與闡釋自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十年來民俗學理論研究的中國經驗,共同推動我國民俗學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年會於2023年10月20日至23日在江蘇南京舉行,共設置54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地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非遺學、文化遺產等領域的50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交流🚈。(戴安妮、張子健🚻🏇、李炎欣供稿)


    上一條:於楊瀚、劉玉照|文化離合式遷移:回不去的家鄉與大城市的“誘惑”——以S地“211/985”高校研究生院校地就業為例

    下一條:楊富平 | 行政主導的雙軌治理:新時代基層治理邏輯的一個理解框架——基於浙東橫鎮的田野調查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