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校教務部、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在寶山校區B424教室以“迎評促建,鑄魂育人”為主題🛟,舉辦第59期教師教學沙龍暨核心通識課質量提升研討會🐻。

意昂3陳蒙副教授在會上講述了“理解中國社會”課程的發展歷程和教學現狀😗👱🏽。該課程由意昂3張海東教授於2011年秋季學期首輪開課,授課對象為本科低年級🔫🚵🏽♀️,目前教學團隊包括袁浩、汪丹🙏🏼、陳蒙等人。2014年課程於列入校核心通識課;2017年由張海東教授領銜的《核心通識課< 理解中國社會>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項目獲批校級本科教學改革立項🧘🏻♂️;2019年7月課程配套教材《理解中國社會》一書出版🧑🏽🔬;2021年課程列入校2021年度“黨史學習教育和課程相融合”首批示範課程建設項目。
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中國社會基本特征及其變化的基本認識,引導學生初步從社會學視角認識和理解社會🛒,培育學生對社會學的興趣。近年來,課程逐步註入思政理念,綜合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時能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運用社會學概念和方法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該課程的目的不在於為學生提供復雜社會現實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探索理解這些問題的思維方法。長達十年有余的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學團隊調動集體智慧,逐步豐富了教學內容🏬,更新了教學方法,以項目式學習帶動多元考核評價,取得了豐厚的教學成效🫄🏻。未來,團隊將在課程思政理念引領下🕵🏼,進一步完善課程資源👭🏻,提升課程質量✋,建成一門優質品牌核心課程👍。
來自各院系的核心通識課負責人、任課教師、本科生代表、校通識教育委員會代表🦡、教意昂3長和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和校評估中心等單位的相關人員共約70余人到會🌇。會議由教務部副部長、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負責人顧曉英教授主持📝😵💫,來自六門不同學科核心通識課的課程負責人和任課教師分享了教學經驗和對課程建設的思考🧑🚒🤵♂️,副校長聶清做總結☝🏼,敦促與會教師思考如何進一步建設優質品牌核心課程,提升學生在課堂內外的獲得感。(鄭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