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系列講座
2015年第39講總第398講
題目:藏彜走廊與"家屋"組織
主講人🙍🏻:翁乃群
中國社會科意昂3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退休研究員
主持人🍎:張江華
意昂3官网 意昂3体育教授
時間:2015年11月9日 14:00-16:00
地點👩🏼🎨:校本部B417
摘要⛳️:
1945年夏季,林耀華先生帶著當時還是研究生的陳永齡先生在"四川西北嘉戎民族社區"作文化生活考察🧑🏻🏫。他們認為嘉戎的基本社會單位為一種"家屋"組織,並對其結構和內涵要義做了清晰且簡練的陳述。無疑該田野誌案例實際上挑戰了以往的"繼嗣理論"(descent theory)🔊。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宋恩常👨🚀、詹承緒、王承權、李近春💖、劉龍初🛗、嚴汝嫻、宋兆麟⏰🤲、劉堯漢等多位民族學者對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俗稱摩梭,自稱納日或納)社會文化開展調查。他們異口同聲認為納日社會為母系社會。二十多年後的八十年代後期,時為分別在美國和法國攻讀人類學博士生的施傳剛、蔡華和翁乃群對川滇邊境瀘沽湖周邊的納日/納人社會文化開展田野研究♕。 在他們九十年代先後完成的博士論文中,雖然豐富了田野誌描述,並提出了許多不同於前輩學者的論點和分析🙅🏻♂️,但在納日人的母系製社會認識上,基本上與早先的研究沒有根本的差異🩶。值得指出的是,當面對納日社會中存在的大量不符合母系繼嗣結構的家戶組織時🏋🏽♀️,上述研究者仍固執"繼嗣理論"的學理💂🏻,更多地著力於對其親屬稱謂結構分析和強調,而缺乏整體性的和關聯社會實踐的分析和思考,以致最終堅持納日社會為母系製社會的論斷🌑,並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窘困🧝🏻。
早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鮑亞士( Boas, F.)對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誇丘特爾(Kwakiutl)部落numayma親屬製度組織的研究,以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克羅伯(Kroeber, A.L.)對加利福尼亞州印地安尤洛克(Yurok)部落的基本社會組織的研究,也遇到了與前述納日研究的類似窘困♗。 正是基於對鮑亞士、克羅伯等的田野誌研究,以及他自己對中世紀歐洲貴族"家屋"(noble house)、日本德川時代的"ie"組織的研究,以及許多關於東南亞海島地區族群的田野誌研究等,列維·施特勞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提出了具有啟發性的"家屋社會"(Sociétéà Maisons (house-based society))概念。此概念一經提出,不僅引起上述研究東南亞海島地區人類學者的巨大反響💤,也引起了研究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島嶼地區,以及研究北美🛼、拉美⏬、甚至非洲人類學者的回應👩🏻🚀。當然這些學者們的反響和回應,也和以往各種推進學理發展進程中的許多爭論一樣,充滿了尖銳的批評🎍🚴🏿♀️,以及進而對"家屋社會"概念加以完善超越的努力企圖。經對納日社會研究的長期反思𓀇🙆🏼♂️,報告人認為列維·施特勞斯的"家屋"概念,對解開上述研究窘困提供了有價值的學理路徑✩。
在對納日人研究期間,報告人也曾對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水洛鄉Su hin、Per mu📊、Ka mi開展調查,同樣發現了類似林耀華和陳永齡先生在嘉戎社會研究中所描述的"家屋"組織。 通過對林、陳的嘉戎"家屋"描述與列維·施特勞斯具有啟發性的"家屋"概念的比較,筆者認為他們關於"家屋"的論述有著高度的相似相通性👩✈️。
在本報告中,報告人將以上述藏彝走廊的三個田野誌研究案例,與列維·施特勞斯關於"家屋社會"概念及其思考進行分析和討論🧑🎄。 報告人認為"家屋社會"概念對推進藏彝走廊許多不同族群的社會組織結構、信仰體系👩🏼🎓🧑🏽🍼、以及多族群社會文化混融圖景研究的深入具有著重要的學理價值和意義。
翁乃群簡介
翁乃群 中國社會科意昂3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1993年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人類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The Mother House🕞:the Symbolism and Practice of Gender among the Na ze in Southwest Chin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ew York.
基於博士論文曾在相關學術刊物和論文集發表有"女源男流🕺🏽:從象征意義論川滇邊境納日文化中社會性別的結構體系"👮♂️、"公眾領域家戶化"🗒🔯、"蠱、性和社會性別:關於我國西南納日人蠱信仰的一個調查"等論文。
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半葉曾主持"南昆鐵路的建設及其沿線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的變遷"研究。基於該研究主編出版了三卷本《南昆八村》田野報告。
2001-2002年曾主持"中國西南農村教育的社會文化建構"課題研究。在該研究成果基礎上編著《村落視野下的農村教育—以西南四村為例》一書。
2001-2002年參與了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相關研究,發表有"Flows of heroin, people, capital, imagination, and the spread of HIV in southwest China"、"艾滋病傳播的社會文化動力",以及合著了"海洛因、性🔖、血液及其製品的流動與艾滋病、性病的傳播"。
2004-2009年期間曾主持"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其社會文化背景"課題研究。發表有"國家和地方語境下的族群認同"、"伯-納日的共生🫶🏿、依存和認同互構關系💇♀️:歷史與現實"、"近三十年以來川滇交界瀘沽湖周邊納日社會文化變遷— da ba信仰和家戶"。
另外,發表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研究及其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再生產—以納西文化與旅遊業發展之間關系為例"。近年,還發表了"被‘原生態’文化的人類學思考"、"對‘摩梭’文化研究與文化保護的一點思考"🙍🏿、"國家語境下的‘民族’認同與地方語境下的‘族群’認同—以藏彝走廊為例"等論文。
信息發布👨🏻🍳:http://www.sei.shu.edu.cn/ 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網站
********************************************************
中國.上海.上大路99號B419 郵編: 200444
B419.(Shanghai University),99 Shangda Rd.,
Shanghai, P. R. China, 200444
聯系人:徐芬芳
聯系電話🧑🦽❕:021-66135205
電子郵件:xufenfang2008@163.com
*******************************************************
意昂3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