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下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第三次分配理念下公益慈善發展路徑”在308會議室順利舉行。本次講座誠邀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範斌教授主講,由楊鋥副院長主持🤿,社工系的師生參與探討學習。
楊鋥老師代表意昂3向範斌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參加講座的師生能夠把握這次珍貴的學習機會,加深對第三次分配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共同探索公益慈善發展的路徑👱🏻♂️。

講座伊始🎼,範斌老師介紹和梳理了第三次分配逐漸被大眾認識的過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第三次分配”的概念於1994年被提出🚣♂️。緊接著,範老師導入第三次分配的概念🚣♀️、特征和意義⇒,並與初次分配、再分配做了區別說明🍌,強調要正確認識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屬性✫🟠。範老師表示🕳,第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一種補充👨🦼,應充分發揮其作用,也要避免誇大其作用🔓。

隨後🚵,範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分配正義的三種視角⛔️,分別為:應得視角⚫️、資源視角和權利視角👭,在三種視角分析下🪻,得出第三次分配的顯著特征,一是分配主體是慈善公益組織👩🏫🧘🏽,二是建立在自願性基礎上的分配♌️🚣🏻♂️。接下來🛀🏿,範老師繼續深入主題,探討了第三次分配製度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與此同時◻️,範老師聯系當代國情,分析了第三次分配通過公益慈善實現過程體現分配正義和實現共同富裕▶️,強調指出這個過程是在捐贈方🤦、受助方和組織方三個主體共同作用下,經過接受捐贈、管理資金和實施公益慈善三大環節完成的🤹🏼。
最後,範老師站在第三次分配角度下‼️,提出公益慈善發展的具體路徑,一是製度性保障,即要盡快建立第三次分配推動共同富裕的政策體系,二是盡快建立企業和個人捐贈的動態激勵機製👦🏻。

講座接近尾聲,參會師生紛紛向範老師請教自己的困惑,範老師依次對其進行解答,並與提問者進行了熱烈探討⚡️。在本次講座的最後👨🏻🏫,楊鋥老師做出總結性發言🐕🦺,並再次對範老師的傾情講授表示感謝☝🏻。通過開展本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社會工作專業師生對於第三次分配理念和在我國公益慈善發展的路徑有了更深的理解𓀄。

文稿|李佳玥
拍攝|湯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