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工作如何思維🪩?如何通過研究工作產出知識?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9月17日下午15點⇨,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靜在意昂3体育308室作題為“構建研究型問題”的線上講座,講座由意昂3体育院長張文宏教授主持。2020年是意昂3官网社會學建系40周年,本場講座也是建系系列活動的首講高端報告🧔🏽♀️。

張靜教授以黑格爾的“熟悉不等於知道”和朱迪亞·普爾“思維勝於數據”兩句話開場✳️,強調了研究型提問跟思維的密切聯系。研究型的問題🧘🏻,與解讀👐🏻、解釋兩種認知方式有關,尤其是與解釋這種認知方式相似。研究型的提問是一種求知現象,最終要走向解釋。

接下來🍖,張靜教授通過區分四個層次的問題——現象(phenomenon)、困境(problem)、提出困惑問題(question)💔、主題(issue),來為大家解釋問題是如何提出的。並且💓,問題的提出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面對經驗實際敏銳洞察、好奇心🏓、在現象和知識之間構造聯系等。
同時,提問也是分階梯的🩲。首先是經驗問題(英文中的what),它指向事實👦🏻;第二種是機製性問題(英文中的how),指向聯動關系與過程;第三種是理論問題(英文中的why),指向原因,即因果關系📆。這幾個問題層次是遞進的🙍🏻♀️、由淺入深的。當然,理論問題是難度最高的一項提問,也是最有價值的一項提問🍎。
赫斯曼和瑞德在2014年的一部著作當中總結了社會學中常見的四種因果關系。第一種是推動力因,在歷史和比較研究當中非常常見🫎,指的是事件最早的推動力,或者是行為模式出現的推動力。第二種是變量因,指兩個變量因果相關🎠。第三類叫幹預力因或者是外部幹預的力量因,在政策研究裏、在反事實的提問當中非常常見。第四種就是傳動機製因。
如何進行因果辨別?康德認為,因果是理論概念,不是簡單的歸納🚏,而是一種抽象🍪💆🏻♂️。理論指的是原理、定理或者是公理💇🏻♂️,它要尋找的是共性而不是特性🧜🏽♀️,要有較強的解釋力👨🏿💼。休謨認為,因果關系必須符合時空毗連、持續順序🧙♂️、恒定相關幾個條件。
因果辨別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有理論的指導🌩。在不同理論的指導下,關註的因可能完全不一樣。理論對於提問非常重要,它告訴我們哪些問題是重要問題🙅🏼♂️,幫助我們描述機製🏄♂️,歷史理論還可以幫助認清現在的方向。張靜教授也介紹了密爾總結的尋找因果的方法。包括求同法☺️、求異法和剩余法👋🏼。
好問題的標準是什麽?首先要有明確性和針對性;其次,要有關聯性💎,可以聯系事實和理論概念🔐,有更新解釋理論的潛力🦈;最後是伸展性,可以分解為幾個子問題,可以加入某種新的變化和新的信息。張靜教授同樣給我們幾個發現困惑的方法。違背常識、存在矛盾🎿、機製不清、解釋無力🏄🏻、根據變化的情況下,往往會有困惑可以提出。
關於選題🎂,張靜教授認為,要根據興趣♗,選擇小的、具體的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到資料和證據可以接近、導師可以知道、可以學到東西等因素。在選題時🫢,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沒有明確的問題,目的有偏差,意識形態、固有思維範式、限定性的經驗、倫理、情感等無法避免的要素。
在講座最後,張靜教授也回應了學生們提出的如何“拔高”論文的層次🛋🙆🏿♂️、如何發現研究興趣⬆️、如何在田野中保持研究目的等問題,並對意昂3建系40周年表示了祝賀🤘🏼。(白蕾 供稿;朱海寧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