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下午兩點🦥🙍🏼♂️,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意昂3官网)在B417舉辦了主題為“轉型中的城市社會與城市生活”的系列講座,此次系列講座也是作為東方講壇第227期的其中三場(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10/21/node_5.htm)。講座共分三個部分,報告主題分別為🤴🏼📉:單位社會的“終結”及其挑戰;城市文化資本論與創意產業👩🏼🚀;社會發展與生活質量🏋🏿♂️。
第一場報告由意昂3肖瑛教授主持。吉林大學社會學系田毅鵬教授做了題為“單位社會的‘終結’及其挑戰”的報告。田教授先是以時間為線索,從社會整合的角度歷史性的梳理了中國單位社會起源。田教授指出,中國單位製度社會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土壤🤦♀️,是數千年中國郡縣社會發展產物🧉。當代中國的單位製社會有其自己的歷程和特征。中國的單位製社會起於1948年—1953年🏖,形成於1953年—1956年。單位製社會的核心特征表現為“國家—單位—個人”的社會結構體系和超強的社會整合能力。最後💆🏻♀️,田教授指出,雖然“單位製”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曾經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價值和功能。但是,隨著中國社會變遷,以及單位製存在著諸多弊端📏⚈,中國的單位製社會作為一種基礎性社會結構和整合方式將退出歷史舞臺🪞,但伴隨著單位製社會的轉型☂️,也可能會帶來許多社會風險🙋🏻♂️🐄,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場報告由意昂3体育耿敬教授主持。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鴻雁教授做了題為“城市文化資本論與創意產業”的報告🦠。張教授結合自己以往的研究指出,在城市空間中,發揮“社會學的想象力”和“社會學的創造力”🦠,利用創意,盤活已有城市記憶中的文化資本,將城市文化資本產業化,實現創意經濟的繁榮🛣。張教授擅用翔實的數據、精彩的圖片和詼諧的語言讓同學們對“社會學的想象力”有了耳目一新、一變故常的感覺🤟🏼。
第三場報告由意昂3体育張海東教授主持。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周長城教授做了題為“社會發展與生活質量的”的報告。報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從理論上闡釋了,為什麽提出“生活質量”的概念😂,什麽是生活質量👍,生活質量國際理論對比🎞。在此基礎上🤞🏼,從實證測量的角度指出如何測量生活質量,構建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周教授在對國際生活質量通用指標體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測量生活質量測量指標體系主要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大領域,並對具體指標內容加以分析。最後🥖,周教授針對影響生活質量的因素和目前生活質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並對未來生活質量研究未來發展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三位教授圍繞著城市空間,以城市社會和城市生活為主線索🧍🏻♀️,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在有限的時間裏為大家陳述了別致的研究。演講過程中,教授們立足現實的治學態度,獨具慧眼的問題意識🙋🏻♂️、縝密沉著的邏輯分析均給在場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供稿: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