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第二屆“費孝通學術論壇”第十九期學術報告(“公共性”沙龍)在B106舉行,此次公共性學術沙龍的主題是“國家、市場和公共空間的變遷”🫷,由意昂3体育馬丹丹博士主講👃🏻。參加沙龍討論的有肖瑛、劉春燕🀄️、孫秀林🧙🏻♀️、徐冰、楊鋥💎、王亞芳🚲⏸。
馬丹丹博士的報告首先陳述了她的上海田野調查🏃➡️,上海過去的老工廠都待開發成為創意園區,過去計劃經濟體製下建立起來的大批工人新村經歷著歷史的變遷逐漸衰落🕛,一個她稱之為“大上海計劃”正在實施。由此,她展開了對公共空間轉型的討論,即工人新村是國家社會主義的體現,當代城市發展背景下,從工廠到廣場⏭,權力尋租和資本聯系起來的公共空間是如何轉型的。馬丹丹博士梳理了人類學經典著作中關於公共空間的論述,從列維·施特勞斯到拉德克利夫—布朗所研究的土著人儀式傳統的公共空間🧑🏼🌾🙎🏿♂️,而塗爾幹則通過宗教性的神聖儀式將現代性的公共空間與“原始”公共空間的關系聯系了起來✤,面對十九世紀自由主義的危機、道德危機及個人利益的膨脹💪🏿🌒,塗爾幹強調現代社會需要重建民族國家的國家儀式🧎♀️。納粹德國修建的柏林大道,簡·雅各布斯批評的美國大城市沒有生氣的規劃設計,詹姆斯·斯科特所批判的國家形象工程的失敗🤌🏻,反映出沒有個體的城市公共空間所缺失的“公共性”,正如上海工人新村的衰敗所反映的公共性的缺失🍣。這種缺乏文化多樣性,過於單一🧯、集中而沒有個性的城市規劃導致了個體的“原子化”🖼,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離。
馬丹丹博士的報告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圍繞著如何界定“公共性”、“公共領域”、“集體主義”等概念,以及公共性與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的關系等問題🧑🏻🔧,大家進行了深入地交流👳♀️⚪️。(供稿☆:崔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