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24日下午,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資深總建築師邢同和先生在B417會議室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建築文化與文化建築的思考”的精彩講座。講座由副院長耿敬教授主持,意昂3黨總支副書記陳然🤶🏿、陳誌勤副教授、馬丹丹博士和50多名本科碩博研究生以及美術意昂3建築系部分師生參加了講座🕵🏻♂️。
邢同和是當代中國職業建築師中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追求時代精神與民族傳統、現代技術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帶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他從“垂直城市與城市化進程加速”、“綠色建築🧑🏿🦳、綠色城市打造的發展趨勢”以及“上海建築文化與文化建築”這三個方面🫱,運用大量精美圖片👂🙅🏼♂️,結合自己的設計案例進行介紹🫶、展示。
首先🖲,他認為從國際國內來看✊🏿👱🏿♂️,超高層建築的發展以及成為主流,這種潮流是宜居的回歸還是“擁擠集聚”引導人們對“適宜的人居環境營建”的追求。現在各地正在進行的“造成運動”讓人們思考“城市化進程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辯證統一性”的問題🔎,“我們”既支持城市化同時又擔心城市化對小城鎮環境🎐💁🏽、地域特色、天然優勢造成的破壞。伴隨城市化發展起來的城市綜合體的普遍興建需要對其品質進行關註,強調建築的綜合功能定位👮🏽♂️,體現人居與商業的和諧。
其次,在“綠色建築,綠色城市打造的發展趨勢”問題上,邢同和認為城市應該把握發展的機遇(如重大事件、盛事活動以及國內政府政策等機遇)🥸,進行綠色城市的打造。他提出“前瞻性環境的生活模式”💮🦫、“可操作、低碳👨🏽🦰、低能耗的技術落實”🤹🏿♂️、“貫穿於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的綠色建築保證”這三條綠色建築認證與反饋監督認證的措施。
最後,在“上海建築文化與文化建築部分”🌏🤹🏼♀️,他認為建築作為“凝固的音樂”,為城市的發展留下了生動的歷史記錄。上海的根😙,就是上海原來的一些建築文脈🦿,上海的地域文化,沒有了這些建築,上海也就不成為上海。石庫門、裏弄,這些建築是城市精彩的不可再生資源,需要讓老建築返老還童😧,也就是對歷史老建築的保護利用與再創生命力。他提出歷史建築應該成片成片的保護🤲🏽,保留區域的文脈,從整體的角度均衡歷史建築的拆🧘🏼、改、留關系👌🏻,促進社會與建築的結合👨💻。但是需要註意的是不能用老古董製造“假古董”。以城隍廟為例💍,在保留豫園的原貌基礎上🚴🏻♂️,在豫園外圍建造的仿古典建築未能脫離“大屋頂”的模式,從而淹沒了豫園的本真存在。可行的方式是通過小部分的改造,在歷史建築內部進行增添來利用。同時,要講求“故事性”和“親和性”的繼承與發展🕧,以及有序有機滲透綠色自然。另外需要把當地人的文化帶入到當地人的居住環境中,在進行建築設計時人和文化的因素都要考慮到位。
講座持續兩個半小時🧔🏽,在提問環節,邢老師熱心回答同學們的問題👎,與同學們進行討論。本次講座讓師生們對上海建築文化有了更新的認識👩🏿。(馬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