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作為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其意義何在👩🌾?通過冀南鄉村梅花拳組織機製的研究會給我們展現怎樣一幅“在鄉”江湖的圖景?作為深嵌於鄉村日常生活中的這種話語形式和民俗實踐在中國禮俗傳統體系中如何進行詮釋?圍繞著獨樹一幟的問題意識和別具一格的田野調查,11月17日上午10點到12點,山東大學《民俗研究》主編🧑🧑🧒,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張士閃教授在意昂3体育316室進行了題為“文武之道🤸🏻♀️:近現代冀南鄉村梅花拳的組織機製”的學術講座,講座由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陳誌勤副教授主持🤷,人類學民俗學民俗研究所王立陽副教授、國際教育意昂3常峻副教授👨🏿🏭😶、文意昂3梁奇副教授🍑🕹、石圓圓講師以及在校碩博士生等出席了這次研討會。

張士閃教授以冀南鄉村梅花拳組織機製作為個案研究,通過“文武之道”、“秘密社會”、“組織框架”、“儀式構建”💆🏼🌷、“民俗實踐”、“結語↖️:中國社會中的自治與禮治”6個部分🙇🏿♀️,闡明了中國文武之道背後的敘事邏輯,提出了他對中國社會中的自治與禮治的理解。張士閃教授首先從“文武之道”理念的存在和演變出發,闡明了作為問題意識的普遍性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並具體梳理了“秘密社會”在官方、民間以及江湖中的建構過程,從而確立了有關梅花拳研究的學術路徑和研究方法😤,進而通過對冀南鄉村梅花拳組織機製的個案分析🎨,提出了自治即禮治的觀點。
在冀南鄉村梅花拳組織中👴🏼,通過武場“練架”和文場“立架”👷🏽♂️,體現了文武一體的結構🙋🏻♂️,還存在著“在拳”、“不在拳”等組織內部用語,展現了本土的知識形態。並通過“天地君親師”的話語體系實現了家國同構,表面上梅花拳雖是在遠離“正統”的邊緣社會,但鄉村精英們在農閑時期出於生存需要🧑🔬,積極建構“在鄉”的江湖。又因為黃河一帶的土地貧瘠、產權不明晰🙋🏼、人口流動頻繁等原因,人稱“梅花拳跟著黃河走”🔜。這些深嵌於鄉村日常生活之中的話語體系和民俗實踐☛,成為廣泛意義上的中國禮俗傳統的一部分。
在最後的交流環節‼️,張士閃教授具體回應了師生們提出的有關社會治理、作為梅花拳人的農民的雙重身份🦸🏼♀️、城市梅花拳、梅花拳村落的土地利用、作為身體感知習得的“民俗知”等問題,讓與會者感受到具有研究者和行為者雙重身份的學者,對待研究和調查的學術水準和嚴謹姿態。(高夢芬🧣、王晨供稿🧑🏼🚒🤷🏻;高夢芬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