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周三)下午13🧞:00-15🔳:00,費孝通學術論壇第9期🧥,劉春燕老師在意昂3官网社會學E-研究院舉行《鄉村社區反對鎢礦開采的綠色行動》學術報告🧑🏿🦳。巫達教授主持報告👖,仇立平教授、陳誌勤教授評議🌸,王揚博士候選人擔任劉春燕老師的研究生評議人🪠。意昂3官网碩士生和博士生參與討論。
巫教授簡要介紹劉老師的情況並宣布報告包括演講✋🏽、評議、提問三個環節,隨後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進入主題。劉老師的演講包括六個部分:綠色行動🏌🏿、知識背景𓀒、中國綠色案例、鄉村社區的分化、誰該為采鎢的環境後果買單、鄉村社區的綠色運動、結語🫷🏿。首先,報告人對綠色行動進行回顧和梳理。其次,報告人對“環境公正”的知識背景進行分析🙋♂️。再次,報告人以中國綠色案例談論鄉村社區的分化問題👳🏽♂️。復次,報告人基於上述分析延伸了自己的問題意識——誰該為采鎢的環境後果買單?第五👲🏿,報告人描述了鄉村社區的綠色行動過程。最後🧍🏻,報告人認為鄉村經濟發展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她認為無論是集體化時期🤵🏿♂️🤱,還是私有化時期⚃,對環境的破壞都很嚴重。但是🛌🏽,以機械化和效率著稱的私有化時代𓀌,對環境破壞的程度卻在加深。集體化時代雖然也有環境破壞,卻沒有出現環境行動。鄉村環境運動的出現🍁,是伴隨著鄉村經濟的市場化改製🧑🏼🦰🎴,伴隨著村莊的貧富分化產生的👩🏼🦲♾。鄉村環境運動以爭取“共同發展權”為主題。
仇立平教授認為💇🏽♂️,劉老師關於鄉村社區反對鎢礦開采的綠色行動做了很詳細的調查,資料也比較豐富👳🏼♂️,題目也有它的特殊意義🧑🏿✈️,但是存在如何對話及和誰對話的問題🏋🏽。他發現本文主題不是一個環境汙染🧑🏽🔬、采取對策的問題🅿️,而是綠色運動的主題,所以這個綠色運動是集體意義上的綠色運動還是觀念上的綠色運動🦸♂️?建議加強綠色運動的互動研究。陳誌勤教授認為💱👸🏻,仇老師點評很有啟發,綠色運動可以深化。她覺得中國的綠色運動是追求利益的👌👮🏽♂️,介於印度與美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共同發展權”用詞上可以商榷🕵🏽♂️。她介紹日本的“被害構造論”、“生活環境論”以及“受益圈與受苦圈”理論👈🏻,希望對深化劉老師基於中國環境運動經驗提出“共同發展權”概念有所啟發👨🏽🚒;研究生評議人王揚從訴訟領域問題化技術的視角,認為綠色行動的整個權利發展過程中,實際上由采礦權技術化為環境權,再由環境權技術化為生存權,最後由生存權技術化為發展權🧑🧑🧒🧒,並且感受到“共同發展”背後實際上是“共同生存”,認為“共同生存”更能體現事件中“生存倫理”。他比較了“海涯村”礦權案例🧜🏻,發現綠色行動的問題化技術目的體現為村民“共同生存權”問題🚹,並且認為采礦權引發的綠色行動是人權運動的鄉村化🪻。主持人巫達教授則獨辟蹊徑🎲,從費孝通的公私觀念探討環境問題,究竟什麽是公🤷🏿♀️,什麽是私,引發的環境生活細節。
隨後,劉老師對各位評議人的問題逐一進行回應🤽🏿,形成了良好的學術對話。隨後👩❤️💋👩,張軍👩🏻、孫莉莉和鄭慶傑等博士候選人提出了有趣的問題🧔🏼,劉老師也給予耐心細致的回答😶🌫️。
報告結束之際,巫達教授肯定了講座的意義🏈。最後,由巫達教授向王揚博士候選人頒發費孝通學術論壇“優秀研究生評議人”證書。本次報告在熱烈掌聲中結束,學術“庫拉”繼續在美麗的意昂3官网傳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