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在這次突如其來的沉重災難面前,我們看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堅持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對抗震救災的強有力而又高效率領導🧖🏻,我們也看到了全國人民眾誌成城,自覺投入生命拯救行動的感人場景🤹🏽♂️。從2003年的SAKS,到2008年初的雪災🧏🏽,在災難面前🌤,中國民眾每一次都會自發地伸出援手🔚,奉獻愛心💸。這是一種蘊藏在中國老百姓身上的基本素質🛰,張揚和升華這種基本素質,對於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和構建我國和諧社會都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誌願者組織是愛心奉獻的渠道
生命拯救的過程慘烈而緊張,災後重建的任務將更加繁重🙍🏽♀️。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智慧😡,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出現了許多誌願者🧘🏼,他們出物🙅🏼♀️、出思想、出力氣🪐,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生命的尊重📞。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入🧑🏽🎓,也想成為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誌願者,他們需要一些能夠為誌願者提供服務的組織網絡🧔🏽。雖然在我國一些組織平臺已經相當發達了,譬如北京的殘疾入組織,還有中國紅十字會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了𓀊,但是,誌願者隊伍的組織網絡還需要進一步建設🈸🥇。
同時,我們還要針對不同的困難😗、不同的問題👩🦲,設計各種緊急預案,譬如衛生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等等👩🏿🚀。預案不只僅限於當前💁🏽♀️,還要針對未來,要對當代風險社會背景下人類隨時可能面對的各種不確定性和災難進行預測,並提出各種有效的應對預案🎅。
家園重建與政府服務體系配套建設
在災後重建中,如何把山區的行政管理體系規劃和建設得更加切合實際,值得研究💒。從災前的情況看,山區裏的村莊分布比較分散🦪,有的還處在自然狀態,一旦發生災難,無法及時實現救援。針對這種情況🧏♀️,在重建家園過程中,需要考慮災區的家園重建規劃與政府服務體系配套建設的問題,行政區的規劃、住宅區的規劃、政府和市場服務網絡的規劃都要講究科學性。為了使重建家園的工作能夠有序有效地推進,需要人們從實際出發𓀄,展開一系列的科學研究👩💻⛹️♀️,盡快製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就解決受災人民的生活問題而言🫄🏼,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各種載體,建立一套合理的供需網絡和相應的資源配置製度🎸,有組織地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使社會各界都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的機會❣️。為此,我們要研究這些途徑和載體如何形成的問題。
更有效地發掘政府服務的內涵和力量
這次災難讓我們重新思考政府管理職能問題。黨的十七大已經把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提到非常高的議事日程上來了,現在的關鍵是我們如何落實。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者👨🏽🦰,都不能單純地從理論出發👩🏼🎤,因為抽象的理論雖然具有普世性,但由於離現實太遠,越過分地依賴它就越容易製造新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在現實中發現具體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我們可以把各種現實問題進行歸類☘️,比如心理問題🫔⛑、日常生活用品問題,然後探討具體的對策🔧。政府如果有效地把社會、市場中各種能夠滿足老百姓需求的力量動員起來,也是一種服務社會🩻。政府面對新的社會需求拓展自己服務社會的內涵,也要激發民眾中間蘊藏著的愛心👨🏻🦼,促成社會的凝聚力,形成互助的共同體,這對社會建設很有’意義。總之👨🏻🦱,政府要使自己成為服務型政府,就要有能力與社會互動🚴🏿♀️,不僅是要建立政府的社會服務體系,還需要引導建設社會的自我服務體系。這種引導是——種學習,也是面臨新情況的一種能力。
轉自《社會科學報》2008-5-22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