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學術通訊:民俗學系列講座--菅豐教授&德丸亞木教授

創建時間:  2009-01-06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09年1月5日下午,在我校社會學E-研究院會議室,舉行了兩場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講座🏬,其一是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菅豐教授的“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以日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後的鬥牛為題材”,其二是日本築波大學研究生院•社會科學研究科的德丸亞木教授的“被‘利用’的‘民俗文化’——以日本熊本縣宇土市‘故鄉大太鼓復興事業’為例”👨🏿‍🔬。講座由意昂3官网民俗學學科組長耿敬教授主持👰🏽,由陳誌勤老師翻譯✍🏽🧏‍♀️,中文系黃景春老師,國交意昂3常峻老師,社會學系楊鋥、馬丹丹等老師共同參與,並和聆聽講座的同學們進行了積極的交流討論🐵。

菅豐教授的講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有無價值?”這一問題出發,探討了在民俗👄、傳統的不斷變化前提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反思,探討對“民俗的利用”以及“利用”的可能性和困難。菅豐教授指出,作為本源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具有價值,而是因為它們與人類的生活發生了關系才具有價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檢驗其對人類生活的豐富,從而來確定其價值💆🏽。接著,菅豐教授通過對“越後的鬥牛”這一傳統的消亡及其重建的介紹💽,說明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鬥牛”的價值並非其本身的價值,而是通過了人,是人賦予了其價值。由此,菅豐教授提出,把民俗看成是“活著的民俗”🥰,發現其對現代生活和現代人的意義,從而對其加以“實踐利用”,使此種瀕於消亡的民俗“活”過來,使之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傳承下去🕵️‍♂️。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利用才是我們今後的發展方向🤹🏼‍♀️,作為民俗學家🧑‍🧒,應該在鑒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的生活是否有用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德丸亞木教授的講座從日本幾次修訂“文化遺產”保護法開始🦴,闡述了日本對“民俗文化”之“利用”的發展歷程:重視民俗文化的記錄👍🏼,到重視保存✌🏻,再到有效利用。德丸教授由此提出了問題🧏🏼‍♀️:“活”的民俗,對誰來說是有價值的?隨後☸️,德丸教授以日本熊本縣宇土市的祈雨大太鼓為例⚗️🤟🏿,闡釋了“民俗文化”的“有效利用”。從日本政府的經濟支持,來看行政和地方居民的“利用”目的👨🏼‍🌾,德丸教授在這裏著重強調了此種“利用”在地方居民中,在地方上生活的“自豪感的表現、傳承”這一地方性目的,因此🔫,德丸教授揭示了來自地方居民的“民俗文化”之“有效利用”的必要性📝。最後,德丸教授指出,作為民俗學研究者,怎樣看待此種現狀😿🐟,是值得當今學者探討的一個問題🌍。

最後,耿敬老師在總結發言中,認為菅豐教授和德丸教授的講座給了我們一個重大的啟發5️⃣: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否具有價值🟪?確有價值,但怎樣對此“價值”定位是關鍵,不同的主體對其定位,就會產生不同的價值🧙🏻‍♀️。

兩位教授對民俗學理論脈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對於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讓參與兩場講座的師生們意猶未盡🏄‍♀️,受益非淺。


上一條💇‍♂️:魏偉博士“同性戀身份議題”暨“費孝通學術論壇”第5期

下一條:學術通訊➾:威廉姆•簡柯維克“在性與愛之間🎻:文化的困境”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學術通訊👩‍👩‍👧‍👧:民俗學系列講座--菅豐教授&德丸亞木教授

創建時間:  2009-01-06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09年1月5日下午🚎,在我校社會學E-研究院會議室👳🏻,舉行了兩場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講座,其一是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菅豐教授的“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以日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後的鬥牛為題材”,其二是日本築波大學研究生院•社會科學研究科的德丸亞木教授的“被‘利用’的‘民俗文化’——以日本熊本縣宇土市‘故鄉大太鼓復興事業’為例”🧆。講座由意昂3官网民俗學學科組長耿敬教授主持🈚️,由陳誌勤老師翻譯🧕🏻🟫,中文系黃景春老師🧰💛,國交意昂3常峻老師🐌,社會學系楊鋥、馬丹丹等老師共同參與,並和聆聽講座的同學們進行了積極的交流討論。

菅豐教授的講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有無價值?”這一問題出發🏃🏻‍♂️,探討了在民俗、傳統的不斷變化前提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反思,探討對“民俗的利用”以及“利用”的可能性和困難🤘🏻。菅豐教授指出,作為本源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具有價值🧑🏿‍🔧,而是因為它們與人類的生活發生了關系才具有價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檢驗其對人類生活的豐富💪🏿🤷🏽‍♀️,從而來確定其價值🐄。接著🕴🏼,菅豐教授通過對“越後的鬥牛”這一傳統的消亡及其重建的介紹,說明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鬥牛”的價值並非其本身的價值,而是通過了人,是人賦予了其價值。由此🧑🏻‍🎤,菅豐教授提出,把民俗看成是“活著的民俗”🥃,發現其對現代生活和現代人的意義,從而對其加以“實踐利用”,使此種瀕於消亡的民俗“活”過來🧑‍💻🧝🏿,使之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傳承下去。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利用才是我們今後的發展方向🐙,作為民俗學家,應該在鑒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的生活是否有用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德丸亞木教授的講座從日本幾次修訂“文化遺產”保護法開始,闡述了日本對“民俗文化”之“利用”的發展歷程:重視民俗文化的記錄,到重視保存,再到有效利用🤠。德丸教授由此提出了問題:“活”的民俗🏌️‍♀️,對誰來說是有價值的?隨後,德丸教授以日本熊本縣宇土市的祈雨大太鼓為例,闡釋了“民俗文化”的“有效利用”。從日本政府的經濟支持♟🐍,來看行政和地方居民的“利用”目的♊️,德丸教授在這裏著重強調了此種“利用”在地方居民中⛹🏼‍♂️,在地方上生活的“自豪感的表現、傳承”這一地方性目的,因此,德丸教授揭示了來自地方居民的“民俗文化”之“有效利用”的必要性。最後,德丸教授指出𓀋,作為民俗學研究者🍳,怎樣看待此種現狀🛀🏿,是值得當今學者探討的一個問題🐎。

最後🎀🏄🏿‍♀️,耿敬老師在總結發言中,認為菅豐教授和德丸教授的講座給了我們一個重大的啟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否具有價值?確有價值,但怎樣對此“價值”定位是關鍵,不同的主體對其定位🫨,就會產生不同的價值。

兩位教授對民俗學理論脈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對於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讓參與兩場講座的師生們意猶未盡🫳,受益非淺。


上一條𓀔:魏偉博士“同性戀身份議題”暨“費孝通學術論壇”第5期

下一條🔢🍈:學術通訊:威廉姆•簡柯維克“在性與愛之間:文化的困境”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