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下午兩點至五點,費孝通學術論壇第14期在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會議室舉行,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孫沛東博士做了題為“‘白發相親’與擇偶市場化: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由張江華教授主持,劉玉照⛹🏽♂️🥔、肖瑛、張佩國、董國禮等老師出席。文意昂3社會學系博士生、碩士生以及本科生約20人聽取了此次報告。
孫沛東博士首先對目前國內外學界有關擇偶標準、擇偶過程和擇偶的實證研究三方面做了一個整體的文獻回顧🐫。而後她提出了研究問題:相親角現象的背後是一種什麽樣的新型擇偶模式🖖🏽?市場化進程如何影響人們的擇偶標準?待婚男女的父母們在這種情境下采取了哪些擇偶策略?她選擇新製度主義分析範式的核心概念—“製度約束中的選擇”作為理論視角🤹♀️,研究方法是社會學的非參與式觀察法和深度訪談🤦🏻♂️。
孫老師的報告主要從“製度與情境👩🏻💁🏽♀️:新型擇偶平臺--相親角”,“沖突與鬥爭😾:相親角為何效率低?”,“合作與協調:相親角為何人氣旺👳🏼♀️?”三個方面闡釋中國大陸的市場化進程對人們的擇偶標準所產生的影響👨🏼🔧。
製度變遷為擇偶文化創造了一個新興的社會環境。在這種新形勢下人們的擇偶行為如何適應市場化的製度環境?製度層面的分析旨在描述相親角之所以能夠成為待婚男女的父母幫助子女尋求匹配的結婚對象的一個新型平臺,它所面臨的市場化之後的製度環境和外在的製度約束⛩,包括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情境層面的考量則是通過透過活躍在相親角的行動者以及他們利用各自手頭掌握的資源進行的互動,試圖闡釋人們在相親角展開擇偶行動所面臨的特殊情境🧑🏼🏭。孫沛東博士指出:作為一個新興事物,相親角是一個融合著各種“欲望”👩🦰🚘,講求“實力”的婚姻“市場”。
“沖突與鬥爭”部分則主要是從行動者的視角出發,關註不同類型的行動者,探討基於資源不同而在行動者之間形成的各種類型的博弈,以及由此在不同群體層面形成的各自適用的遊戲規則(如果將相親角的擇偶行為視為一種“遊戲”的話🙋🏻♀️,這裏約定俗成的擇偶標準就近似於該行動領域內的遊戲規則)☝🏽,並且對父母作為理性行動者的擇偶策略進行了詳細而生動的分析😻。孫老師認為:在相親角✡︎,多數待婚男女的父母們固守著一系列缺乏彈性的擇偶標準,使得這種標準本身成為了青年人擇偶的障礙。對父母們的擇偶策略的分析也說明了相親角效率低下的原因。
“合作與協調”部分通過分析相親角的潛功能和父母們之間的契約來分析相親角人氣旺的原因🚉。隨後👨🦽➡️,孫老師介紹了“遊戲的新變化”:金融危機背景之下擇偶標準也逐漸理性👱🏻♂️,人們的擇偶觀和婚戀觀開始回歸理性,轉而追求穩定、簡單和踏實的平凡生活🧨🫚。
結論部分,她指出👸:根據對相親角的研究,西方的擇偶理論有待修正。“經濟獨立論”和“情境變異論”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標準趨同論”也不符合相親角的實情。因此,孫沛東博士認為🧜🏽♂️:第一,新式“包辦婚姻”不是傳統模式的簡單復興,而是一種重構形式,是地方民眾對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遷的一種回應與策略。第二🤵🏻♀️,她指出了地位提升🌹、觀念維續與現代女性的擇偶困境三者的關系,認為在擇偶標準、婚配模式和性別分工方面的觀念滯後是造成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現代都市“剩女們”擇偶難的主要原因。第三,從擇偶市場化到戀愛經濟,大陸的婚姻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幸福產業的新趨勢。人們在擇偶過程中🙍🏻,已然能夠熟練或者比較熟練地運用市場化的語言,進行婚姻市場上的交易行為,而且,這些市場化的語言和行為已然成為一套權力體系,日已侵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第四,她從利益訴求與權力秩序地角度闡釋了從計劃到市場的轉變,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的中國當代社會,如何解決體系與個人的緊張關系,重構自然而富有人性的家庭和私人生活世界這一問題更具有緊迫性🏎。
最後,孫老師介紹了這項研究的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她認為青年男女的婚姻是關系到個人、家庭和社會和諧、穩定與發展的大問題,正是從這個立意出發,她的研究試圖解析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這一獨特的、又十分缺乏社會學者關註的現象,從社會學的角度🥷🏽,探索待婚男女擇偶過程中所遭遇的尷尬與難題🎋,從而為解決“剩男剩女”問題尋求一種有價值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