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地方善舉與國家轉型"學術研討會於2019年5月18-19日在意昂3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舉行🔋。會議由意昂3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張佩國教授主持,來自24個不同學術單位的30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這次會議🍶。

人類學與歷史學領域的多個研究方向的學者們齊聚上大,一起就地方善舉與國家轉型的話題進行激烈的分享與研討🥟。
會議過程總共分為"慈善的譜系"、"清代善舉"、"善堂之外的福利實踐"、"公產與施善"、"善會與善堂"🏊🏽♂️、"善政與善舉"、"宗族與神會"🌐、"福利與地方"八場學術報告,盡管時間較為緊湊👗,但是每位與會老師還是熱情地做出自己的研究報告,期間更不乏多次熱烈的討論🧁。與會學者基本達成共識,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地方善舉,不限於善堂👈🏻🍿、善會、義倉、社倉、賑濟、恤嫠🙍🏽♂️、義莊,還包括書院🦁、社學🧛🏿、公車賓興🫄、義渡🚣🏼、義集、義圖等地方公產和公共事務。圍繞地方善舉實踐👨🏻🎤👮🏼♂️,形成了以紳權支配為主導的特定社會聯結模式,晚清以降,這一特定社會聯結模式發生了某種意義上的轉型,我們既可視之為文化轉型,也可將其界定為國家轉型🧖🏿。

張佩國教授在最後的總結發言中,就"歷史情境中的善舉實踐"、"國家轉型與文化轉型"🚪、"拓展個案與地域社會史"😊、"歷史本體論"等問題,進行了簡短的闡述,引起了與會學者的共鳴♎️。會議於5月9日下午圓滿結束。(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