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瑛 韓倩
【期刊】學海;2018年05期;2018-09-20
【摘要】"反身性轉向"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湧現的一股炙手可熱的學術思潮🎥👨🏼🔬。"反身性"的多元內涵之間隱含著"反思"和"自反"的緊張⛔️。第一次"反身性轉向"凸顯的是現代性的暗面。但在米德等實用主義思想家的學術脈絡之中,潛伏著"反思"引導和控製"自反"的維度。2000年前後,英國社會理論家阿切爾推動的"反身性的再轉向",接續和彰顯了米德這一傳統,讓現代性的亮面得以光大。暗面和亮面的分化,折射出當代人類矛盾的生存境況:一方面風險社會並非聳人聽聞,另一方面社會的進步越來越依賴於每一個"積極施動者"🦹🏿。"一般化他人""社會理性"和"團體能動性"的概念之間的內在一致性,為反思和自反相結合並讓現代性的亮面照進現代性的暗面,提供了可能。
【基金】李友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轉型社會學理論範式創新研究"(項目號:17ZDA112)的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反身性; 反身性現代化; 自我; 一般化他人; 內心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