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顧駿《文匯報》《科研人員務必珍惜學術共同體的規則》

創建時間:  2015-08-25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來源:《文匯報》2015年8月24日5版時評
作者:顧駿
【核心觀點】論文造假性質嚴重👩🏼‍🔬,必須杜絕🦹,但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更需警惕的還是,身在學術圈📹,卻對學術研究沒興趣或沒能力的人員不在少數,近年來頻頻爆出的專家學者將科研經費挪作非正常用途🛍️,其實也與學術研究興趣不足有關🏨。這個根本的定力和動力問題不解決🌱,中國學術要站上世界前沿👨🏻‍🍳,有點懸
最近,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表聲明𓀃,宣布撤回在同行評議環節造假的64篇論文。從被撤回論文的目錄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論文作者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
施普林格集團高層表示,這次撤回的論文數量不到該集團去年收到的中國論文總數的0.05%🖥,並真誠地指出,"這些遭撤回的論文並不能代表中國研究人員所發表論文的整體水平,他們發表的許多論文在各自領域都具有非常大的學術突破性",而且這也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盡管如此🪇,聯系到數月前,該集團下屬英國BMC出版社也出於同樣原因撤回43篇論文👩🏿‍🚀🧑‍🦰,且也以中國作者為主,作為同胞,我們不得不為此羞愧🧙🏼。
 
論文作假問題根本上還是出在個人身上
在國際上,許多出版社允許作者在遞交與論文相關材料時🐆,向編輯推薦同行評議的人選,通過了解該專業情況的學者專家的看法,期刊可以保證論文質量。一些作者提供的專家名字是真的,電子郵件地址卻是假的,編輯發往這些郵箱的審稿邀請,就被截留了,冒名頂替專家可以提供肯定性評審意見,幫助論文獲得期刊采用,從而得以發表👩🏼‍🍼。在論文審核環節造假不但會明顯降低刊物學術水平📹,更敗壞研究領域的價值觀,瓦解了期刊與作者之間的尊重和信任。
對於論文作假🌼,有人歸之於個人問題,比如投機取巧🙋🏽‍♀️👩🏻‍⚕️、缺乏誠信。有人歸之於現行學術激勵機製,沒有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研究者拿不到職稱,無法承擔重大項目🔖,無奈之下,只能投機取巧🦛。還有人歸之於第三方服務機構為提高營業額🧖🏼‍♀️,提供過度且違規服務🤽‍♂️,典型的唯利是圖🤽🏿,陷人於不義。甚至還有歸之於由論文作者自薦同行評議人選的方法本身漏洞太大✍🏼🙇🏿,讓論文作者"經不起誘惑"🗿,如此等等。
所有這些說法都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都沒有真正說到點子上。激勵機製對研究者一視同仁,為什麽只在少數人身上誘發作假?第三方機構不擇手段固然是問題👋,但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沒有試圖造假的作者🧚‍♀️,何來幫助造假的機構🌀?至於自薦同行評議的做法,實行了那麽多年🐽,何以這個環節造假中國作者占了大頭?學術界理當"真善美"三位一體,允許自薦同行評議人🏘,本來是對作者的信任,怎麽能讓偷雞摸狗的事情頻頻發生,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所以,問題根本上還是出在個人身上☝🏻,只不過不是個人"投機取巧⤵️、缺乏誠信",而是當下一些學術研究人員動力和能力缺乏👨‍👩‍👦。
 
文化人的定力和動力問題不解決有點懸
自古以來,中國人推崇"君子謀道不謀食",一個正派的、有操守的文化人應致力於掌握天地萬物之道,不能滿腦子柴米油鹽⭐️,"安貧樂道"體現了文化人的定力。然而與傳統不同的是,現代社會為了確保學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文化人轉變為各種職業人😙,大家在從事文化類職業活動時,可以領取到穩定和可靠的報酬💽。"君子"只管"謀道"👨🏻‍🦯‍➡️,社會助其"謀食",在製度框架內,個人興趣同謀生手段的合二為一,推動了文化事業的進步🔱,這是最合理的共贏結果。
但在一些科研人員那裏,或者因為"謀道"動力不足,個人無法從執業活動中獲得樂趣,更在意論文能夠帶來的日常生活的好處,而不是學術成就👨🏿‍🎤;或者有興趣卻沒能力,寫不出高質量的論文,甚至連論文都寫不像樣🙄,更不用說滿足國際一流刊物的規範要求,走投無路之下👩‍🦱✅,就求助於"第三方機構",而後者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弄出"同行評議"造假的醜聞。
論文造假性質嚴重,必須杜絕🌐,但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更需警惕的還是,身在學術圈🐕,卻對學術研究沒興趣或沒能力的人員不在少數,近年來頻頻爆出的專家學者將科研經費挪作非正常用途,其實也與學術研究興趣不足有關。這個根本的定力和動力問題不解決,中國學術要站上世界前沿🤙🏽,有點懸💡。
 
造就新一代不為稻粱謀的"學術君子"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學術研究像田徑賽場上跳高項目,橫桿高了,對個人天賦的要求也高了,沒有強大的興趣作動力🤽‍♂️🧑🏻‍🦯‍➡️,沒有持續的關註力集中🕵🏻‍♀️,很難保持創造活力,更難有重大研究成果🔀。為此🧙🏼‍♀️,人類建立了支持和監管製度,以助力學術研究🫓。但由此也帶來製度性供應與專家個人自由的關系問題👩‍🎓:沒有製度性供應,學者缺乏穩定的工作環境,研究難出結果;製度性供應特別是監管過嚴👞,學者自主研究受到阻礙,同樣難出成果。論文審核何以允許自薦同行評議,就為了實現製度性供應同個人自主的合理平衡,而其保障機製是研究人員的自我動力和自我約束。如果由刊物"拉郎配"🚣,指定同行評議人選,實踐上並不難,卻有可能導致不太熟悉情況的專家對論文作出不夠合理的評議,讓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時的承認。因為自薦同行評議重要,所以施普林格集團對造假作出嚴肅處理📼,並公之於眾。
隨著中國深入融入國際社會🙎🏻‍♂️,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也風頭正勁,值此之際,尤須杜絕弄虛作假🤦,中國學者有誌於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令人欽佩,但必須遵守學術共同體認可的規則,否則,不但無益於中國學術發展,還會幹擾人類文化事業進步。為此,不但需要在學術發表上破除"唯論文論"的績效觀,防止刺激過度,還要破除"單位本位觀",不能為了維護機構面子而對造假行為眼開眼閉。在更深層次上,要在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中,努力營造研究興趣,造就新一代不為稻粱謀的"學術君子",再配合以科學合理的學術研究體製和機製🥷🏻,如此,中國學術繁榮可期,而醜聞則不復現矣👰🏻‍♀️。

上一條: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楊揚教授7月來我校訪問

下一條:程明明等《THE EFFECTIVENESS OF A MEANING-CENTERED PSYCHOEDUCATIONAL GROUP INTERVENTION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顧駿《文匯報》《科研人員務必珍惜學術共同體的規則》

創建時間👫🏻:  2015-08-25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來源𓀌👍🏿:《文匯報》2015年8月24日5版時評
作者:顧駿
【核心觀點】論文造假性質嚴重🏊🏿‍♂️,必須杜絕,但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更需警惕的還是,身在學術圈,卻對學術研究沒興趣或沒能力的人員不在少數,近年來頻頻爆出的專家學者將科研經費挪作非正常用途🧝🏼‍♀️,其實也與學術研究興趣不足有關。這個根本的定力和動力問題不解決,中國學術要站上世界前沿,有點懸
最近,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表聲明,宣布撤回在同行評議環節造假的64篇論文。從被撤回論文的目錄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論文作者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
施普林格集團高層表示,這次撤回的論文數量不到該集團去年收到的中國論文總數的0.05%🤽🏼‍♀️🥷🏽,並真誠地指出🤙🐭,"這些遭撤回的論文並不能代表中國研究人員所發表論文的整體水平,他們發表的許多論文在各自領域都具有非常大的學術突破性"🙅🏿‍♀️,而且這也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盡管如此🐕‍🦺🧜🏿‍♀️,聯系到數月前,該集團下屬英國BMC出版社也出於同樣原因撤回43篇論文♣︎,且也以中國作者為主,作為同胞🔴🧙🏽,我們不得不為此羞愧。
 
論文作假問題根本上還是出在個人身上
在國際上🪀,許多出版社允許作者在遞交與論文相關材料時,向編輯推薦同行評議的人選🧑🏿‍🎄,通過了解該專業情況的學者專家的看法🎂,期刊可以保證論文質量👰‍♀️。一些作者提供的專家名字是真的🧑‍🦱,電子郵件地址卻是假的,編輯發往這些郵箱的審稿邀請,就被截留了🐭,冒名頂替專家可以提供肯定性評審意見🫃🏼,幫助論文獲得期刊采用🔞,從而得以發表。在論文審核環節造假不但會明顯降低刊物學術水平👸🏼,更敗壞研究領域的價值觀,瓦解了期刊與作者之間的尊重和信任。
對於論文作假,有人歸之於個人問題🔨,比如投機取巧、缺乏誠信。有人歸之於現行學術激勵機製🍈,沒有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研究者拿不到職稱,無法承擔重大項目🏰,無奈之下,只能投機取巧。還有人歸之於第三方服務機構為提高營業額,提供過度且違規服務,典型的唯利是圖,陷人於不義💳。甚至還有歸之於由論文作者自薦同行評議人選的方法本身漏洞太大,讓論文作者"經不起誘惑",如此等等。
所有這些說法都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都沒有真正說到點子上。激勵機製對研究者一視同仁🌱,為什麽只在少數人身上誘發作假🧎🏻‍♀️?第三方機構不擇手段固然是問題,但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沒有試圖造假的作者🏊🏻😍,何來幫助造假的機構🦸🏼‍♀️?至於自薦同行評議的做法,實行了那麽多年,何以這個環節造假中國作者占了大頭?學術界理當"真善美"三位一體,允許自薦同行評議人,本來是對作者的信任🩰👗,怎麽能讓偷雞摸狗的事情頻頻發生🧑🏽‍🏭,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所以,問題根本上還是出在個人身上,只不過不是個人"投機取巧🐚、缺乏誠信",而是當下一些學術研究人員動力和能力缺乏👷🏻。
 
文化人的定力和動力問題不解決有點懸
自古以來,中國人推崇"君子謀道不謀食",一個正派的🙆🏿🕕、有操守的文化人應致力於掌握天地萬物之道👨🏼,不能滿腦子柴米油鹽,"安貧樂道"體現了文化人的定力。然而與傳統不同的是,現代社會為了確保學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文化人轉變為各種職業人,大家在從事文化類職業活動時💁🏿,可以領取到穩定和可靠的報酬。"君子"只管"謀道"🙌🏻,社會助其"謀食"🤱🏻,在製度框架內🐇,個人興趣同謀生手段的合二為一,推動了文化事業的進步,這是最合理的共贏結果。
但在一些科研人員那裏🤾🏿,或者因為"謀道"動力不足,個人無法從執業活動中獲得樂趣,更在意論文能夠帶來的日常生活的好處📅,而不是學術成就;或者有興趣卻沒能力📆,寫不出高質量的論文👩🏻‍🔬,甚至連論文都寫不像樣💇🏿‍♀️,更不用說滿足國際一流刊物的規範要求,走投無路之下,就求助於"第三方機構",而後者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弄出"同行評議"造假的醜聞⏸🧑🏻‍🦰。
論文造假性質嚴重,必須杜絕,但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更需警惕的還是✂️,身在學術圈👔,卻對學術研究沒興趣或沒能力的人員不在少數,近年來頻頻爆出的專家學者將科研經費挪作非正常用途✪,其實也與學術研究興趣不足有關。這個根本的定力和動力問題不解決,中國學術要站上世界前沿,有點懸🙅。
 
造就新一代不為稻粱謀的"學術君子"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學術研究像田徑賽場上跳高項目🙍🏼,橫桿高了,對個人天賦的要求也高了,沒有強大的興趣作動力,沒有持續的關註力集中,很難保持創造活力,更難有重大研究成果。為此🫅🏽,人類建立了支持和監管製度,以助力學術研究。但由此也帶來製度性供應與專家個人自由的關系問題:沒有製度性供應🧑🏼‍🦳,學者缺乏穩定的工作環境,研究難出結果;製度性供應特別是監管過嚴➕,學者自主研究受到阻礙,同樣難出成果。論文審核何以允許自薦同行評議🤦🏿‍♀️🂠,就為了實現製度性供應同個人自主的合理平衡,而其保障機製是研究人員的自我動力和自我約束👻。如果由刊物"拉郎配"🙇‍♀️,指定同行評議人選,實踐上並不難,卻有可能導致不太熟悉情況的專家對論文作出不夠合理的評議🤽🏻👮🏽‍♂️,讓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時的承認。因為自薦同行評議重要,所以施普林格集團對造假作出嚴肅處理,並公之於眾。
隨著中國深入融入國際社會,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也風頭正勁👨🏿‍🌾,值此之際➿,尤須杜絕弄虛作假👨🏻‍🦯,中國學者有誌於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令人欽佩,但必須遵守學術共同體認可的規則,否則,不但無益於中國學術發展,還會幹擾人類文化事業進步。為此,不但需要在學術發表上破除"唯論文論"的績效觀,防止刺激過度,還要破除"單位本位觀",不能為了維護機構面子而對造假行為眼開眼閉。在更深層次上🤛🏽,要在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中,努力營造研究興趣,造就新一代不為稻粱謀的"學術君子",再配合以科學合理的學術研究體製和機製,如此,中國學術繁榮可期,而醜聞則不復現矣。

上一條🌀🟦: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楊揚教授7月來我校訪問

下一條🥪🏂🏻:程明明等《THE EFFECTIVENESS OF A MEANING-CENTERED PSYCHOEDUCATIONAL GROUP INTERVENTION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