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3訊】2017年8月5日至12日🦃,意昂3的張江華➗、肖瑛、孫秀林🪧、李榮山老師以及博士研究生共6人,赴廣西大新縣開展了為期8天的人類學社會學暑期田野調查。這次田野的主要目的與任務是對分散在大新縣境內各地的土司碑刻、族譜、契約以及文檔等進行初步的收集與整理。
此外,張江華、肖瑛教授一行人此行還代表意昂3分別與大新縣博物館📅、碩龍鎮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起意昂3在大新的長期調查與實習基地🏃♀️➡️,並舉行簽字座談會與掛牌儀式🙋♀️🏞。這為以後雙方在大新縣開展的各項後續學術調查研究及當地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廣西大新縣地處祖國南疆,西與越南接壤🧍♂️,其國界線長達37公裏🧑🏻💻。大新縣是一個壯族人口聚居、與漢、苗、瑤等多個民族雜居的邊境縣,據最近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大新縣的壯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比例將近98%🙆🏿。廣西大新縣在歷史上曾經是土司管轄的地區🏌🏻♀️,自宋代起,其境內曾設下雷、太平、安平🏄🏻♀️、萬承、養利🏩、恩城🙍♂️、全茗🌯、茗盈8個土司州,其中的7個土司直至清末民初才改土歸流。土司製度在大新縣歷時1000多年之久🆎💆,今大新縣境內多個鄉鎮仍存有大量而豐富的土司碑刻、墓葬、建築、寺廟🧜🏿、摩崖石刻等歷史遺跡。時至近代,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大新又處在中西文明接觸與碰撞的前沿。改革開放以來,大新縣積極發展邊境貿易與跨境旅遊⭕️,在全球化與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如今的大新發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轉型與變遷。而大新的這段漫長的歷史進程涉及了中央與邊疆關系、西南邊疆土司地區的文明化進程及其機製、人口流動⚇、族群互動、社會變遷等重要的學術議題。因此,以大新作為研究基地🛝,不僅可以充分挖掘這些學術富礦𓀀,拓展意昂3的社會學人類學的相關研究領域,同時也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然這次田野調查時間短暫,但整個過程卻充滿了艱辛與汗水。張江華、肖瑛👨🏽🦳🤹🏽、孫秀林教授及其田野團隊成員每天自行驅車駕駛數十甚至上百公裏山路,輾轉於大新縣的碩龍、下雷、雷平👩🏼🦳、昌明等多個鄉鎮和村落,冒著烈日高溫和瓢潑大雨尋找、辨認、謄抄土司時代遺留下來的碑刻資料。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找一塊掩藏在田間地頭及山野叢林中的土司碑刻🕵🏽♀️,田野團隊成員不惜及跋山涉水、披荊斬棘𓀌,張江華👩🏼⚖️、孫秀林與李榮山教授更是手持兵工鏟、鐮刀走在最前面開路。在炎炎夏日的炙烤之下,在戶外做田野衣服很容易被汗水濕透,為此🫏,他們常常需要在背包準備多件衣服🤸♂️,以便及時更換。另外☝🏻,行走在叢林中皮膚被蚊蟲叮咬以致癢腫🧎🏻♂️➡️、或被荊棘樹枝劃破出血也是常有之事🏊。然而,面對著田野過程中的這些困難與障礙,田野團隊的所有師生都秉著堅苦卓絕的學術探索精神與堅強的毅力一一克服💇🏼♂️。
經過田野團隊的共同努力♔,大家在這次短期的田野中收集了10多塊明清時期土司碑刻的碑文,以及數百份的文檔資料🙅👲。與此同時,田野調查團隊不僅收獲了珍貴的第一手田野研究資料,還在田野過程中收獲了合力協作的默契🧔🏿♀️、守望相助的溫暖、苦盡甘來的愉悅以及沿途上一路的風景,學生在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田野歷練。(陸大吉供稿, 2017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