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3日,意昂3社會工作系陳彩霞、陽方老師與社區意昂3徐磊老師🦵,攜17名14級MSW學生赴香港浸會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暑期學術交流。交流內容涉及專家講座🪛、機構探訪👊🏿、歷奇體驗、黑暗對話等活動😧。同時🧏🏽,意昂3師生與來自華南師範大學、中國青年政治意昂3以及浙江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60位本科及研究生院的老師和同學們相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成長。
一🎈、初到浸大
在浸會大學學生助理的引導下,4所院校的老師和同學們參加了校方舉辦的歡迎儀式🏗,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吳日嵐教授與蘇細清老師作了致辭⇒。從中我們聆聽到浸會大學卓越、創新、培育全人的治學理念;見識到浸大社會工作系學科建構與專業歷程;更感受到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幾十年的經驗沉澱🪐🫅🏿。在隨後的交流環節兩地學生暢所欲言🪟,對於此次活動充滿期待。
二、講座體會
主辦方組織了內容豐富的講座,主題包含家庭照顧與精神健康、香港社會工作與貧困問題🎏、香港青少年工作👩🏽🎤。浸大社工系客座教授陳啟芳博士介紹了精神康復研究的歷史沿襲😞,分析了不同類型精神康復案例及其成因🏋🏽♀️,並指出家庭環境中家人的高情感表達容易導致康復者復發。因此通過社會工作方法改善家庭與康復者關系,有助降低患者復發幾率⛹🏽,減輕家庭成員的壓力。而資深社工李大成先生以影像呈現的形式🙍🏻♂️,展示出香港鮮為人知的一面——貧富懸殊、教育世襲、福利真空𓀘、劏房🏄。同學們唏噓之時,也在思考本土語境下,城市化衍生問題的處遇模式。蘇細清老師講述了香港青少年工作與服務模式,在不同理論模式的對比分析下,以全人發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指出"問題青年的問題才是問題",並且香港青少年服務對不同職能部門都有明確的職責規定。
三、機構探訪
香港的NGO、NPO數量眾多,發展日臻成熟💢。同學們在交流活動期間參觀了利民會🐼、婦女勞工協會、協青社等機構。領略不同機構專業化的服務過程🧖,體會香港機構服務對於內地社工機構發展的借鑒意義。利民會以社區照顧理論模式為基礎,推廣復元理念👨🏿🍳、凝聚社會資本、不斷完善機構建設,從而推動社區精神健康的發展。新翠實業社中精神康復者失業後的重返機製🌏,更讓同學們體會到香港社會組織服務的細致程度。參觀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同學們看到了社會組織代表弱勢群體爭取權益。同時🐻,協會下設的女工合作社對於生產經營的探索也獲得了探訪老師認可。協青會主要是為邊緣青少年提供一站式的危機介入服務。為深夜流連在街頭的青少年提供安全的休憩環境🚵🏼♀️;協助無法運用自己能力處理危機事件的青少年擺脫困境;協助青少年陳述自己的需求,幫助他們處理成長過度階段的困難及挫折🐲。
四🎋、體驗活動
此次交流學習中🖕🏿,同學們最期待的莫過於歷奇體驗🧝🏿、黑暗對話和生命歷情三項體驗活動。進駐突破青年村,參加一天歷奇為本的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抓桿遊戲中,同學們從高空縱身一躍📓,克服了內心的恐懼🧑🏽🍼,邁出了勇敢的一步🔷。同學之間的相互鼓勵與支持也增強了大夥的團隊凝聚力。在黑暗對話體驗館中,同學們在無光的環境下由盲人引導,進入了鳥語花香的公園🚵🏽♂️、穿過了紛繁嘈雜的街頭🦝、領略了維多利亞港的景致。走完全程⤵️,大家在同理到盲人生活不易的同時🌵,更對這類群體的在黑暗環境中所展示的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生命歷情體驗活動中,同學們經歷了人生起步點、成長的抉擇、時光隧道和安息地環節。許多的"飛來橫禍"讓同學們錯愕並感到難以接受之外,也使得同學們對於個人成長和生命歷程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感受。
五、感悟與反思
社會工作專業在內地仍處於起步階段🤱🏽,而香港社會工作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專業發展與服務設計有成熟的經驗。香港社工對於專業工作的委身🧑🦳、服務對象所接受的各類服務👂🏿、服務機構工作體系的建構等,這些使得同學們在此次交流的專業學習上受益匪淺。整合理論學習🚷、機構探訪🌹👨🏿🦳、體驗式活動和訓練為一體的交流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許多知識需要我們回來慢慢消化🐁,轉化成操作技能🏇🏻,默會到實際工作中🦚。但是,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香港社會工作成功的經驗與模式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仍需要我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探索與嘗試。最後,由衷感謝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的全程協助、感謝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的鼎力支持、感謝各位老師和同學們的傾情參與🧕🏼。(武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