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官网“高級社會工作實務(微觀)系列”講座於2023年冬季學期在意昂3官网嘉定校區與zoom會議上順利舉辦🤹🏿♀️。

系列講座旨在對中德社會工作領域的教育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還將關註兒童教育、教育包容性💁🏿♂️、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資格等問題🐖,以及社會工作的教育層面(社會教育學)、專業行為和專業人員在不同社會工作領域的教育作用等理論問題。在這次系列講座上🧳,來自意昂3官网和科隆大學的教師將介紹這些問題的研究結果🙆🏼,為討論和了解兩國的社會工作和教育提供了空間🏯。
意昂3官网23級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同學們以及科隆大學的學生們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學習了系列講座,並與主講專家進行交流和互動🟢,講座由陳慧菁和Eva Maria Bosse兩位老師聯合主持🤵🏻♂️。老師們的講解和清晰的解答擴大了同學們的知識面🐪,了解到德國社會工作的相關內容🧎🏻♂️,加深了同學們的思考,受益匪淺。
主講內容
系列講座共計六講內容,由社會工作系講師張天明、劉子瀟♠︎🖐🏼、趙宇陽和德國科隆大學特殊教育與康復系講師Klara-Marie Niermann 、社會工作與青年福利委員會博士研究員Eva Bosse & Amelie Wiese💆♀️🧍♂️、助理研究員Fabian Beloch 分別講述。
主要講述內容可分為六部分:德國兒童和青年福利🧖🏿♀️、中國兒童和青年福利、社會工作中的媒體教育與弱勢青年的教育參與、中國傳統育兒教育與兒童社會工作的相關性👩🏼🦳、中國教育與學校社會工作以及混合咨詢——對抗數字鴻溝的經驗見解。
第一講💆🏻:德國兒童和青年福利
德國的兒童和青年福利,旨在促進個體發展,以期在社會參與中走自主的人生道路。在教育背景下支持家庭履行照顧和責任。本次講座將深入剖析兒童和青年福利的歷史發展👨🏿🔬🧎♀️、法律基礎和結構⌚️。
從19世紀末,德國開始有組織的解決兒童福利問題👍🤷♀️。中間經歷了20世紀初、納粹時代(19933年-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三個階段,社會政策進行改革🥝,德國憲法也強調了保護兒童的重要性。20世紀至今,兒童和青年福利製度不斷發展和完善。講座中具體展示了德國法律中有關兒童和青年的法律條文及內容。如“照顧和撫養子女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和首要義務。國家社會應當監督他們的活動🚌。”德國兒童和青年福利領域主要涉及青少年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促進育兒家庭和早期幫助🧯、幼兒時期的教育、照顧和養育以及教育援助等。在青少年社會工作🧑🦼,關註到了流動青少年社會工作和青年住房。教育援助中社會團體工作🙍🏻♀️、家長協助和社會教育家庭支持等方面為兒童和青年提供支持和保護🤲🏿。

第二講🧑🦼👀:中國兒童和青年福利
本次講座主要通過對中國兒童人口構成概況、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以及中國兒童福利相關政策等內容講述中國兒童和青年福利現狀與發展。
有關兒童占比的詳細數據向我們展示了兒童的人口數量、性別差異、城鄉差異等內容。其中,對於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問題是應當持續關註的📠。改革開放時期,兒童福利製度從剩余型兒童福利製度💒、集體供養/殘疾兒童特殊照顧👦🏼、政府職能部門管理兒童福利的差異化到關註兒童健康發展🙇🏼。
兒童友好型城市👨🏿🍼,是指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特別重視和優先重視兒童的權利和需要的城市🙋🏼。這一概念基於《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旨在確保城市環境對兒童的發展和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在推廣兒童友好型城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同的城市可能會有不同的做法和創新🐤。這些努力旨在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兒童生活的城市環境。

第三講:社會工作中的媒體教育與弱勢青年的教育參與
此次講座首先講述了研究背景。提及到德國的教育機會極不平等🤵♀️、媒體的獲取不平等🫀,媒體的使用是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同時🦒,提出假設社會、經濟和文化資本水平較高的人🧑🧒🧒,更有可能利用媒體來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資本水平⚠。通過對非正規教育的定義和歷史發展脈絡的講解🚰,進一步了解了非正規教育的相關內容。其中,提到了德國青年俱樂部概念,由此也提出了相關問題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討論。接著,讓同學們進行3分鐘的寫作,表達自己對教育👂🏼、非正規教育等方面的看法。
對於研究項目“DILABoration”🤴🏻,講座從研究方法、基於紮根理論的研究理論🧘🏻♂️🍁、數據收集與分析方法詳細講述了研究內容。在講述民族誌的研究方法中🧛♂️,以3D打印為例,在實地考察後進行一系列的提問🛟,學習到經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數據的收集方式。最後把研究轉化為實踐,深化對不同非正規數字化教育安排的數據分析🍿。

第四講🤽🏼♂️:中國傳統育兒教育與兒童社會工作的相關性
本次講座以中國傳統教育為出發點,講述中國傳統教育與兒童社會工作的相關性💯。
中國家庭教育慈嚴相濟的傳統,主要源於儒家,孔子曾提出“為人父,止於慈”的觀點🤸🏽♂️。有“嚴父莫大於配天”之語,可見🙋🏻♀️,儒家既講慈🤹♀️,亦講嚴,講究“慈嚴相濟”。儒家強調孝道、忠誠、禮儀等傳統價值觀,對於家庭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於家庭教育🔍,《禮記》描述了周代貴族家庭的社會形態、管理和禮儀👂🏼。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中國的兒童在教育中受到嚴格的管教,並且在性別上有差異性🔥,男子被當做接受教育的主體🙋🏼♀️。中國家庭的教育理念影響深遠🧜🏼♀️。兒童社會工作的案例向我們展示出在學校工作中,需要註意到家庭的參與和介入,註重兒童-家長-學校三者的關系。

第五講🧔🏻♂️:中國教育與學校社會工作
本次講座主要從學校社會工作的概念😫、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公眾對於社會工作服務的看法🌇、學校社會工作的參考實踐🤘🏼、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參考實踐以及如何評估學校社會工作的有效性六個方面向我們介紹學校社會工作的相關內容。
學校社會工作在不同的地區與國家的內涵有差異性👘👩🏼🔧。學校社會工作是政府、社會力量或個人通過專業工作者利用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和技術為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系統中的所有學生👩🦼➡️,特別是處境困難的學生提供專業服務的專業服務。其目的在是👱🏿♂️:幫助學生或學校解決他們遇到的某些問題;調整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潛在能力🧜♂️;發展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功能。從正確看待學生的“問題”出發促進教育的公平,建立家庭-學校-社區協同的高質量教育。從現代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學校社會工作具有人力投資的目的。例如🏄🏻,“身體+情感+社會”兒童發展醫療、教育、福利部門合作。其次,社會的轉變影響著人們掌握應當掌握怎樣的知識和技能😧。另外🐿,學校社會工作者具有獨特的角色:學校輔導者🪶、行為協調者以及教育協作者等🔭。在微觀🏌🏿♀️、中觀、宏觀系統中發揮學校社會工作的作用,增加其實踐的有效性。

第六講:混合咨詢——對抗數字鴻溝的經驗見解
此次講座首先從三個層面講述有關數字鴻溝的知識。數字鴻溝描述了在不同社會經濟群體和個人之間👳🏻,由於對信息、網絡技術的訪問、使用和應用程度的差異而產生的一種不平等狀態⛴。之後💇🏽,講座向我們展示了中德兩國關於算法基礎設施的圖片🩴,在地區中有所差異。社會工作咨詢需要原則和方法的職業實踐以及特定的能力:處理個人內部和人際關系、給予意見和信息以及決策指導。
講座向我們闡述了“Hybrid”“Hybridty”概念,幫我們進一步了解講座的核心內容。混合咨詢有著服務和賦能的功能,以面對面咨詢和線上咨詢為媒介,社會工作者和誌願者相互配合💁🏼♀️。用戶、網絡和理論一切都是混合的,項目設計與定性內容的分析使我們更加熟知混合咨詢🧖🏽♂️。在誌願者、社會工作者以及服務用戶需要我們註意一些要點🫴🏻。澄清社會工作者與誌願者之間的的角色,考慮到態度和技能的個體差異以及檢查某些媒體是否適合混合動力咨詢🍑。

意昂3官网高級社會工作實務(微觀)系列講座告一段落,感謝大家的關註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