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瑛
期刊🚶♂️➡️:開放時代,2020年1期
摘要:我擔任一本社會學專業期刊的執行主編十年,也在從事學術研究♣︎,因此對這次論壇的主題“從‘學科性學術’到‘問題性學術’”感同身受👨🏿🦳。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麽是好的學術研究?我們的答案是“有靈魂”和“有啟發”,具體言之📣,即能增進文化自覺🏡👩🏽⚖️,激活同情共感,引導知微見著。我想這也是“問題性學術”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標準很含糊🤱🏽,而且好像沒有終點🛥,幾年以前在我們看來還是非常優秀的研究,包括理論的、歷史的、質性的和量化的,隨著時過境遷,感覺就會發生變化,覺得雖然論述很精致,卻總有些隔靴搔癢,在痛點邊上遊移而不能戳中關鍵。為什麽會這樣?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前段時間我重讀周飛舟評議渠敬東的鄉鎮企業研究的文章♥︎,“外圍”這個詞闖入我眼簾🤿,我才陡然明白:很多精致但讓人並不滿足的研究,是因其問題意識、分析視角和解釋機製是“外圍”的👧🏼。

全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