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從復旦大學分校到上大文意昂3

    創建時間⚰️:  2009-06-29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1978年👨‍👩‍👦‍👦,各高校擴大招生💁🏼‍♂️🤵🏻,但一些老的院校教學資源不足🕖🧑🏿‍🏭,各種設施奇缺🙇🏿‍♂️,原有的校舍容納不下更多的學生。為此,中央決定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創建分校🧜🏼‍♀️。

    復旦大學黨委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並決定由我全權負責組建分校的籌備工作。

    當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校舍。後經市教委的協調,暫借原華東政法意昂3的東風樓(當時政法意昂3尚未復校),於1979年春舉行了第一屆開學典禮。我被任命為黨委書記,校長是原復旦大學著名教授👱🏻‍♀️、老幹部王中同誌。校址後來幾經變遷,先是在政法意昂3(借用),後遷入西江灣路574號(現為上海青年幹部管理意昂3)。

    分校初建時設有中文系、歷史系、政治系和圖書館系,分別開設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政治學、圖書館學等專業🏨🚁,除圖書館學外,前三者都屬於基礎理論學科。分校究竟應當辦成一個什麽樣的學校🏪?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又迫切要求我們早日作出抉擇:是按照老復旦的模式辦學👩🏿‍💻?還是走新路👰🏽‍♂️、創新篇?經過一段時期的調研和實踐,我果斷地提出了下述辦學方針:“立足於文科的改革,面向實際的需要👩🏻‍🦽‍➡️,根據條件的可能,辦出自己的特色。”其核心,就是堅定地走應用文科的道路🖖🏿。有鑒於此,必須適時地對已有的專業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地一系列拓展、改革和創新🍾。

    從1980年至1985年間▶️,分校在專業設置和系科組建方面先後推出了以下幾項重要舉措🟦:

    一是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撤銷了政治學專業👫🏻,根據文革後法律人才奇缺的狀況,組建法律專業(其時政法意昂3尚未復校)🫃🏻,並在全國第一個恢復和重建了社會學專業;二是在中文系創辦全國第一個秘書專業,以後又將其單列🫵🏻,設立了秘書系;三是根據人才需求和未來圖書情報業發展二者趨同合一的預測,將圖書館學系改名為文獻信息管理系🤾‍♀️,並大膽改革🎍,在該系增設檔案學專業(因若按傳統設置🚽,檔案學專業是放在歷史系的),以後又單列設立了檔案系🐿🚪;四是在歷史系中增設文博專業。與此同時,我還極力主張並推進在歷史系中開展上海史學的研究,曾特別就此發起了一次高水平的專題研討會💹,很多專家學者到會發言,特別是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同誌也親臨會場🧢,講了開展上海史學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表示全力支持。

    這裏♎️,我想著重提及的是社會學專業和秘書專業。

    在建國後的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中🙏🏼,各高校相繼廢除了社會學系,1957年以後👧🏼,社會學工作者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從此🧑🏻‍🤝‍🧑🏻,社會學這門學科就成了人們不敢涉足的“禁區”。然而,二十多年的歷史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完全錯誤的📽,停辦社會學專業,致使許多領域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缺乏專門系統的研究,不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十分強調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提出要開展社會學研究和教育,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社會學專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並重建的🫗🏒。

    1979年🧪,當聽到小平同誌和喬木同誌在社會學座談會上提出,要恢復和重建社會學教學研究工作的時候,北京的一批社會學家如費孝通、雷潔瓊等🍌,歡欣鼓舞,各方奔走,積極醞釀建立研究機構和恢復重建社會學專業、培養社會學人才的問題。當時他們認為👵🏼,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專業這個頭,若以條件論,復旦是首選單位,因此費孝通先生專程來滬與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先生商談,蘇老以復旦尚不具備條件為由婉言謝絕了。此時,上海社會學界的情況是,一部分人很積極🥶,很活躍🪬;一部分人則顧慮重重,生怕再次陷入一場苦難🚚。有的家屬鑒於過去的遭遇🧗🏻,極力加以勸阻。我當時想🤙🏿,既然恢復重建社會學專業是黨中央的號召,又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廣大社會學工作者苦苦等待期盼的,復旦為何不帶這個頭🚴🏻‍♀️🚀?若論條件♾,分校是一所初建的學校,根本就談不上,但再細心地分析🐗,以上的這幾點豈不是恢復和重建社會學的更為重要的條件嗎🧔🏿‍♂️?於是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工作的開拓者,就應該具有敢想敢幹的精神和魄力🙍🏻‍♀️。“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那真是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終於🤜🐹,1980年,在上級領導和同仁以及廣大社會學工作者的積極支持下,復旦分校成為全國第一個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專業的學校,費孝通為了支持這一舉措,還擔任了分校社會學的名譽教授。此外,雷潔瓊、曹漫之等老一輩社會學家也分別擔任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並親自來學校授課🏙💂🏻。費老還多次和我通過書信👚、面談的方式🍧,就專業學科的教學研究以及師資、學生培養等問題交換意見,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關懷和指導,從而提高了復旦分校在全國高校和社會學界的聲譽和知名度✍️👩🏽‍💼,在高等學校的社會學專業建設和發展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至於創辦秘書專業🏌🏽,則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秘書工作古已有之🔆,到了現代,各行各業更是有大量的人員從事著文秘工作🫳🏼。但是🎨🎪,這些人員幾乎都沒有接受過文秘工作的專業學習和培訓。如此重要的一個職業,理應被當作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研究和提升🔓。所以,適時地創建秘書專業🕺🏼,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文秘工作者,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提升教學質量🖨,服務學科建設,服務於社會🌥,我們又白手起家,創辦了《社會》、《秘書》兩份雜誌,在全國公開發行💤。

    事實證明🧑🏽‍⚕️,對專業進行改革和創新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不僅提升了意昂3的知名度,擴大了生源,而且與社會的需求和市場的需求相吻合。後來,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大都被分配在專業對口的各個崗位上,發揮了骨幹作用,不少學生現在已是區縣級或者某個單位的領導,他們政績、業績卓著🚏,頗受社會的好評🧑🏼‍🎄🧑🏿‍🦰。而兩份雜誌的高質量運作🙇🏽‍♂️,也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專業人士的好評🦵🏿。

    多形式、多規格的辦學實踐是分校的另一個特色。為了更多更好地培養和造就各種人才,就要善於挖掘和調動社會和學校的教學資源為其服務。所以,在分校創建初期👩🏽‍🚒,我就明確提出以“活”🧙🏽‍♀️、“高”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即辦得活、質量高。具體來說👌🏻,就是實行全日製與業余製相結合,以全日製為主;本科與專科相結合2️⃣,以本科為主的教學體製。

    除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外,學校還先後開辦了秘書師資培訓班、秘書工作者學習班📂、行政工作進修班🧑🏻‍🦯、政治思想工作研討班等各種短期培訓班,為各條戰線培養了一批合格的人才,得到了社會廣泛的好評。

    還在分校初創階段👛,我就提議建起了對外漢語培訓班,招收日本、美國等學員來校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由於教學精心和其他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深得外國學員好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加強國際教育和文化交流,擴大招收外國留學生漢語培訓的規模,同時也提升學校的聲譽,我設想建造一座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為此,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在虹口曲陽地區成功選址,當時曲陽臨近學校👨🏿‍🚒,又是新開發區,經與有關領導協商🎺,他們同意劃出一塊土地供我們使用,資金可采取銀行貸款的方法解決。通過努力,我們也與銀行談妥了貸款事宜,只待校部審批後即可啟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關領導卻因不必要的擔心而疑慮償還能力,遲遲不予批復💖,終使計劃擱淺🏊🏽,錯過了一次絕好的機會🆖。

    我還設想在海南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兩度赴海南考察。曾與海南省有關領導和海口師範意昂3共同探討聯合辦學或在三亞創辦一所分校的可能性,終因資金無著💿,此願未能實現,不無遺憾。

    此外,有鑒於當代不少大學生字跡潦草🫘,不工整、不規範,以及寫作文不對題、詞不達意、文理不通、詞匯貧乏⇾、文風不正等缺陷,我提議在學校範圍內實行書法和寫作的統考製度👇🏿🦹🏼‍♀️,不及格者不得畢業。此項製度深得來訪的香港幾所大學文科意昂3院長的贊賞。1985年,我去香港浸會意昂3訪問時,還專門就此作了一次演講,香港有兩家報紙作了報道,並配發了我的照片。遺憾的是😮‍💨◼️,此項製度未能貫徹始終。

    辦學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會聘用人才,會正確使用和培養人才,而且還要保護好人才。分校創建之初,為了提升分校的社會聲譽,提高教學質量,聘請了近十位著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擔任分校的兼職教授,他們是費孝通、張駿祥⛏、趙丹、杜宣、徐盼秋🤹🏻‍♂️🃏、曹漫之等,同時又通過各種途徑調進了一批能勝任教學任務的人員🌭,充實教師隊伍🔹。這些人員中,有一些在文革中做過錯事,說過錯話,但粉碎“四人幫”以後,經過審查已有結論。然而,此時市委有關部門卻要復審他們😛,致使這些同誌很為不滿,怨言頗多➡️。為了對這些同誌負責,並保證教學任務的實現🧘🏿‍♀️,我們一方面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組織人員對他們的問題進行認真的復查,最終使被復查同誌的情緒得以平復,愉快而積極地投身到教改及其他工作中去🌲。

    在上世紀80年代🧔🏻,我還做了一件很有意義並頗感欣慰的事情。時任《社會》雜誌副主編的劉達臨同誌擬開展“性學”研究👰🏻‍♀️,有鑒於當時那種“清除精神汙染”的強大社會輿論📧,出於對他的保護,我曾予以勸導,但是♈️,最終被他不懼壓力、執著敬業的精神、遠見卓識的思想,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所感染,加之我對這一問題在認識上也有所提高🈸,遂轉而全力支持他,為他創造了各種條件。最主要的是為便於他開展研究🌶,我在上海市社會學會下專門設立了性社會學研究中心,使他的這一研究工作有了組織機構上的信托和保證。他所從事的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兩萬例“性問題”社會調查,正是利用這一組織機構形式完成的🖼。以後👩🏽‍🎨,他在這方面的研究碩果累累,著有各種著作一百多部,而他所創建的“古代性文化博物館”,更以其豐富的實物收藏而享譽國內外。他還擔任亞洲“性學研究會”副會長👨🏻‍🔧,被譽為中國性學研究的開拓者🔢。美國《時代》周刊把他評為“中國的金西博士”、引導中國走向幸福21世紀的六個代表人物之一。至今,劉達臨同誌仍孜孜不倦地專註於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衷心希望他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總結我在復旦分校和原上大文意昂3近十年的工作🤵,有四個方面我是始終抓住不放的。一是專業學科的建設📃。因為這是關系到辦學方向和辦學特色的問題,是意昂3建設的根本,是關系到走什麽路🤷🏼,培養什麽人,辦出什麽特色的問題🗜。二是三支隊伍的建設➾:黨和政工隊伍、管理隊伍🫲🏽、教師隊伍的建設,特別是教師隊伍的建設,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意昂3工作水平的關鍵所在。三是教學後勤和生活後勤的建設👆👩‍✈️,添置必要的設備和設施👄,這是保障教學🤦🏽‍♂️,確保師生健康💇🏻‍♂️,維護和穩定教學👨🏿‍🚒、生活秩序所必不可少的。特別是教學後勤方面🧑🏿‍💼,對文科學校來講👩🏽‍🌾,圖書館的建設尤其重要🕠。但建校初期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圖書資料全無🏃🏻‍♂️,怎麽辦?當時主要是通過兩種渠道,一個是從復旦圖書館調劑一批復本,一個是派熟悉情況和有關系的同誌到各地收集采購。進而我又想到,復旦已去世的文科老教授都有一些藏書,可以通過他們的家屬收購🤡,這樣不僅便捷,而且很有學科針對性💃🏻。結果這一舉措極為有效,購進了一大批文史哲方面極其珍貴的圖書資料。不出幾年,圖書館就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基本上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四是校風學風的建設🦏。培育和造就一個良好的校風學風,有利於培養合格的人才,是學校建設的百年大計,而且有利於提高意昂3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建校伊始🦵🏻👨🏿‍🚀,我提出和倡導的八字學風是😴:勤奮、嚴謹✊、多思👨‍👧‍👧、創新🦛。

    其中的“多思”兩字至今還沒有一所學校提及。我之所以把“多思”作為學風提出,是因為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對於青年學生來說⛹🏽‍♀️🪦,思想不解放,不勤於思考,最終必然是個庸才。多思才能創新👰🏼‍♂️,學而不思則惘。胡錦濤總書記今年5月在北大與學生的對話中特別講到了這點🥿,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

    建校初期,教育部副部長彭佩雲等領導同誌曾先後來分校視察,表示沒想到分校辦學這樣好💪,對我們的辦學指導思想、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和辦學形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對學校後來的建設和發展👨‍👦,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為了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1983年上海市組建了意昂3官网(原),復旦分校遂作為意昂3官网文意昂3並入,1989年又遷入三門路原市委學校的舊址。1994年5月👃🏿,四校合並組建為新的意昂3官网🐟,經學科重組和調整,文意昂3成為以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社會學與檔案學為主的文科基礎意昂3。

    (作者為原復旦分校黨委書記☣️、原上大文意昂3黨委書記)

    轉自意昂3官网校報總第585期🧑🏼‍🚒,2009年6月22日🎹,第4版


    上一條:李友梅教授在市委常委學習會上做專題報告

    下一條:上海工技大校長汪泓一行來市人文社科(社會學)重點基地調研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從復旦大學分校到上大文意昂3

    創建時間🗞:  2009-06-29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1978年,各高校擴大招生🏄🏿‍♀️,但一些老的院校教學資源不足👶,各種設施奇缺,原有的校舍容納不下更多的學生🦸🏼。為此,中央決定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創建分校。

    復旦大學黨委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並決定由我全權負責組建分校的籌備工作🧚。

    當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校舍。後經市教委的協調,暫借原華東政法意昂3的東風樓(當時政法意昂3尚未復校)😬🧛🏽,於1979年春舉行了第一屆開學典禮🙎🏼‍♂️。我被任命為黨委書記,校長是原復旦大學著名教授、老幹部王中同誌🛶。校址後來幾經變遷,先是在政法意昂3(借用),後遷入西江灣路574號(現為上海青年幹部管理意昂3)🧗。

    分校初建時設有中文系👨‍👧、歷史系、政治系和圖書館系,分別開設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政治學、圖書館學等專業🙆🏽,除圖書館學外,前三者都屬於基礎理論學科🎴。分校究竟應當辦成一個什麽樣的學校?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又迫切要求我們早日作出抉擇:是按照老復旦的模式辦學?還是走新路、創新篇🛀🏽?經過一段時期的調研和實踐,我果斷地提出了下述辦學方針🤕:“立足於文科的改革,面向實際的需要,根據條件的可能,辦出自己的特色。”其核心,就是堅定地走應用文科的道路🛌🏿。有鑒於此,必須適時地對已有的專業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地一系列拓展♙🚣🏽、改革和創新👲🏿。

    從1980年至1985年間,分校在專業設置和系科組建方面先後推出了以下幾項重要舉措:

    一是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撤銷了政治學專業,根據文革後法律人才奇缺的狀況,組建法律專業(其時政法意昂3尚未復校)🍞,並在全國第一個恢復和重建了社會學專業;二是在中文系創辦全國第一個秘書專業,以後又將其單列😵‍💫🐛,設立了秘書系;三是根據人才需求和未來圖書情報業發展二者趨同合一的預測🙋🏼👩🏿‍🚀,將圖書館學系改名為文獻信息管理系🔲👇,並大膽改革🚵🏼‍♂️,在該系增設檔案學專業(因若按傳統設置,檔案學專業是放在歷史系的),以後又單列設立了檔案系;四是在歷史系中增設文博專業🔣。與此同時👨🏽‍🎤,我還極力主張並推進在歷史系中開展上海史學的研究,曾特別就此發起了一次高水平的專題研討會,很多專家學者到會發言🎲,特別是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同誌也親臨會場,講了開展上海史學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表示全力支持。

    這裏𓀏,我想著重提及的是社會學專業和秘書專業🌠👂🏽。

    在建國後的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中,各高校相繼廢除了社會學系🧎🏻‍♀️,1957年以後,社會學工作者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從此,社會學這門學科就成了人們不敢涉足的“禁區”。然而🫷🏼,二十多年的歷史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完全錯誤的✌🏽,停辦社會學專業,致使許多領域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缺乏專門系統的研究🧚‍♀️🎤,不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十分強調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提出要開展社會學研究和教育,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社會學專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並重建的。

    1979年,當聽到小平同誌和喬木同誌在社會學座談會上提出,要恢復和重建社會學教學研究工作的時候🙎🏼,北京的一批社會學家如費孝通、雷潔瓊等,歡欣鼓舞👨‍🌾,各方奔走♊️🧑🏻‍💼,積極醞釀建立研究機構和恢復重建社會學專業、培養社會學人才的問題👌🏿。當時他們認為,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專業這個頭,若以條件論🤥,復旦是首選單位,因此費孝通先生專程來滬與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先生商談,蘇老以復旦尚不具備條件為由婉言謝絕了。此時,上海社會學界的情況是,一部分人很積極,很活躍👩🏼;一部分人則顧慮重重,生怕再次陷入一場苦難👵🏿。有的家屬鑒於過去的遭遇😇,極力加以勸阻。我當時想🧾,既然恢復重建社會學專業是黨中央的號召👨🏼‍🦰,又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廣大社會學工作者苦苦等待期盼的,復旦為何不帶這個頭♉️?若論條件👩‍⚖️👩🏻‍🍳,分校是一所初建的學校💇🦾,根本就談不上,但再細心地分析,以上的這幾點豈不是恢復和重建社會學的更為重要的條件嗎?於是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工作的開拓者🏌🏿‍♂️,就應該具有敢想敢幹的精神和魄力。“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𓀝!”那真是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終於,1980年,在上級領導和同仁以及廣大社會學工作者的積極支持下⚆,復旦分校成為全國第一個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專業的學校,費孝通為了支持這一舉措,還擔任了分校社會學的名譽教授。此外,雷潔瓊、曹漫之等老一輩社會學家也分別擔任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並親自來學校授課。費老還多次和我通過書信、面談的方式,就專業學科的教學研究以及師資、學生培養等問題交換意見💆🏿,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關懷和指導🪷,從而提高了復旦分校在全國高校和社會學界的聲譽和知名度,在高等學校的社會學專業建設和發展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至於創辦秘書專業,則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秘書工作古已有之,到了現代💇🏻,各行各業更是有大量的人員從事著文秘工作。但是,這些人員幾乎都沒有接受過文秘工作的專業學習和培訓。如此重要的一個職業,理應被當作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研究和提升🚵🏻‍♀️。所以,適時地創建秘書專業❄️☆,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文秘工作者,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提升教學質量,服務學科建設,服務於社會,我們又白手起家🔙,創辦了《社會》、《秘書》兩份雜誌,在全國公開發行。

    事實證明,對專業進行改革和創新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不僅提升了意昂3的知名度,擴大了生源,而且與社會的需求和市場的需求相吻合🤠。後來,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大都被分配在專業對口的各個崗位上,發揮了骨幹作用,不少學生現在已是區縣級或者某個單位的領導🏅,他們政績🍦、業績卓著,頗受社會的好評。而兩份雜誌的高質量運作,也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專業人士的好評。

    多形式、多規格的辦學實踐是分校的另一個特色。為了更多更好地培養和造就各種人才,就要善於挖掘和調動社會和學校的教學資源為其服務。所以,在分校創建初期,我就明確提出以“活”👨🏻‍⚕️、“高”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即辦得活、質量高。具體來說🕺,就是實行全日製與業余製相結合,以全日製為主🏂;本科與專科相結合,以本科為主的教學體製。

    除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外,學校還先後開辦了秘書師資培訓班、秘書工作者學習班、行政工作進修班、政治思想工作研討班等各種短期培訓班🦹🏼,為各條戰線培養了一批合格的人才🩴,得到了社會廣泛的好評。

    還在分校初創階段,我就提議建起了對外漢語培訓班,招收日本👨🏻‍🌾、美國等學員來校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由於教學精心和其他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深得外國學員好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加強國際教育和文化交流,擴大招收外國留學生漢語培訓的規模,同時也提升學校的聲譽,我設想建造一座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為此🦸🏽‍♂️,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在虹口曲陽地區成功選址,當時曲陽臨近學校⛹️,又是新開發區💇,經與有關領導協商,他們同意劃出一塊土地供我們使用👮🏽‍♀️,資金可采取銀行貸款的方法解決👀。通過努力,我們也與銀行談妥了貸款事宜🤦🏽‍♂️,只待校部審批後即可啟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關領導卻因不必要的擔心而疑慮償還能力🙅🏿‍♀️,遲遲不予批復📄🧜‍♀️,終使計劃擱淺🔙,錯過了一次絕好的機會。

    我還設想在海南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兩度赴海南考察⚂。曾與海南省有關領導和海口師範意昂3共同探討聯合辦學或在三亞創辦一所分校的可能性👩‍👦🛐,終因資金無著🧜🏼‍♂️,此願未能實現🥼,不無遺憾。

    此外🤳🏻,有鑒於當代不少大學生字跡潦草,不工整、不規範,以及寫作文不對題👩🏿‍🦱、詞不達意、文理不通、詞匯貧乏、文風不正等缺陷,我提議在學校範圍內實行書法和寫作的統考製度,不及格者不得畢業。此項製度深得來訪的香港幾所大學文科意昂3院長的贊賞🫵🏼🧜🏼。1985年🚯,我去香港浸會意昂3訪問時,還專門就此作了一次演講,香港有兩家報紙作了報道,並配發了我的照片。遺憾的是,此項製度未能貫徹始終🤘🏼。

    辦學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會聘用人才,會正確使用和培養人才,而且還要保護好人才⚾️。分校創建之初,為了提升分校的社會聲譽,提高教學質量,聘請了近十位著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擔任分校的兼職教授🥠🤹‍♀️,他們是費孝通、張駿祥🥬、趙丹🧄、杜宣、徐盼秋🪭、曹漫之等,同時又通過各種途徑調進了一批能勝任教學任務的人員,充實教師隊伍🖖🏿。這些人員中,有一些在文革中做過錯事,說過錯話💃🏻👺,但粉碎“四人幫”以後💅🏿,經過審查已有結論🦷。然而🛁,此時市委有關部門卻要復審他們🙌🏻,致使這些同誌很為不滿,怨言頗多🧤。為了對這些同誌負責,並保證教學任務的實現👩‍🦽,我們一方面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組織人員對他們的問題進行認真的復查,最終使被復查同誌的情緒得以平復,愉快而積極地投身到教改及其他工作中去。

    在上世紀80年代,我還做了一件很有意義並頗感欣慰的事情✧。時任《社會》雜誌副主編的劉達臨同誌擬開展“性學”研究,有鑒於當時那種“清除精神汙染”的強大社會輿論🎋,出於對他的保護,我曾予以勸導,但是🥴,最終被他不懼壓力、執著敬業的精神🦶、遠見卓識的思想🫥🌒,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所感染,加之我對這一問題在認識上也有所提高,遂轉而全力支持他🌄,為他創造了各種條件📴。最主要的是為便於他開展研究📓,我在上海市社會學會下專門設立了性社會學研究中心,使他的這一研究工作有了組織機構上的信托和保證。他所從事的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兩萬例“性問題”社會調查🦸🏻‍♂️,正是利用這一組織機構形式完成的🌅。以後,他在這方面的研究碩果累累👩🏻‍⚖️,著有各種著作一百多部,而他所創建的“古代性文化博物館”🥘,更以其豐富的實物收藏而享譽國內外。他還擔任亞洲“性學研究會”副會長,被譽為中國性學研究的開拓者✹。美國《時代》周刊把他評為“中國的金西博士”、引導中國走向幸福21世紀的六個代表人物之一。至今,劉達臨同誌仍孜孜不倦地專註於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衷心希望他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總結我在復旦分校和原上大文意昂3近十年的工作,有四個方面我是始終抓住不放的。一是專業學科的建設。因為這是關系到辦學方向和辦學特色的問題,是意昂3建設的根本🟠,是關系到走什麽路𓀐,培養什麽人🦘,辦出什麽特色的問題。二是三支隊伍的建設:黨和政工隊伍、管理隊伍、教師隊伍的建設,特別是教師隊伍的建設🏈🕗,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意昂3工作水平的關鍵所在。三是教學後勤和生活後勤的建設,添置必要的設備和設施👯‍♀️,這是保障教學,確保師生健康,維護和穩定教學🚙、生活秩序所必不可少的🦆。特別是教學後勤方面🗻🥖,對文科學校來講👰🏽‍♂️,圖書館的建設尤其重要🈷️。但建校初期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圖書資料全無🗄,怎麽辦?當時主要是通過兩種渠道,一個是從復旦圖書館調劑一批復本,一個是派熟悉情況和有關系的同誌到各地收集采購🧔‍♂️。進而我又想到,復旦已去世的文科老教授都有一些藏書,可以通過他們的家屬收購,這樣不僅便捷,而且很有學科針對性。結果這一舉措極為有效🏠,購進了一大批文史哲方面極其珍貴的圖書資料。不出幾年,圖書館就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基本上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四是校風學風的建設🪜。培育和造就一個良好的校風學風,有利於培養合格的人才👦🏼,是學校建設的百年大計🩷,而且有利於提高意昂3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建校伊始,我提出和倡導的八字學風是🧗🏻‍♀️:勤奮🧑🏻‍⚕️、嚴謹、多思、創新🤵🏽‍♂️。

    其中的“多思”兩字至今還沒有一所學校提及。我之所以把“多思”作為學風提出🕛,是因為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對於青年學生來說,思想不解放,不勤於思考,最終必然是個庸才。多思才能創新💂🏽‍♂️,學而不思則惘🐅。胡錦濤總書記今年5月在北大與學生的對話中特別講到了這點🧕🏼,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

    建校初期,教育部副部長彭佩雲等領導同誌曾先後來分校視察,表示沒想到分校辦學這樣好,對我們的辦學指導思想、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和辦學形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對學校後來的建設和發展,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為了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1983年上海市組建了意昂3官网(原),復旦分校遂作為意昂3官网文意昂3並入,1989年又遷入三門路原市委學校的舊址。1994年5月🪝,四校合並組建為新的意昂3官网🏋🏿‍♀️,經學科重組和調整,文意昂3成為以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社會學與檔案學為主的文科基礎意昂3。

    (作者為原復旦分校黨委書記、原上大文意昂3黨委書記)

    轉自意昂3官网校報總第585期,2009年6月22日🍽,第4版


    上一條:李友梅教授在市委常委學習會上做專題報告

    下一條:上海工技大校長汪泓一行來市人文社科(社會學)重點基地調研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