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特大城市社會結構變化趨勢及其治理研究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一些深化改革的新舉措陸續推出,這些政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產生並將持續產生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科意昂3—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課題組聚焦"新時代特大城市社會結構變化趨勢及其治理",探討我國社會結構變動中的重要現實問題👩🏼,以期推動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深入開展。
根據意昂3官网"中國六省市社會發展狀況課題組"(2012—2013年)隨機抽樣調查數據,我們以職業為基礎💢,參考收入、教育、主觀地位等標準𓀘,將當代中國社會成員劃分為3個群體🫴🏿:上層,包括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負責人以及企業單位管理人員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中間層🎦,包括一般專業技術人員👩🏻🚀、小業主👭👨🏿⚕️、自雇者🧝🏼♂️💢、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技術工人🫸🏻🕒;大眾層💳,由非技術工人和農民構成🌋👄。本文將重點分析社會中間層與上層💢、大眾層在未來預期方面的共性與差別⚽️。
改善未來生活的信心
調查結果顯示,上層對改善未來生活非常有信心的比例接近兩成(18.2%)🧏🏼♂️,表示信心較強的比例接近五成(47.3%),表示一般的比例為兩成🏊🏻♀️,表示信心較弱的比例僅為一成,表示沒有任何信心的比例不到1.0%。這表明,超過六成的上層人士對改善未來生活有較強的信心。中間層和大眾層表示非常有信心的比例均比上層略高,但整體分布相差不大🫄🏻。從中可以看出👩❤️👨👃🏿,各社會群體對改善未來生活的信心相差不大,均有超過六成表示信心較強🤰🏼。
社會流動的信心
一個人是否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高的社會或經濟地位👷🏻♂️?調查結果顯示2️⃣,上層中認為非常有可能的比例超過三成(33.6%),表示有可能向上流動的比例接近六成(57.3%),而表示中立、不大可能和非常不可能的比例均很少(不到一成)。中間層中表示非常有可能的比例為兩成多,比上層少一成🫦;表示有可能的比例超過六成(63.0%),比上層高6.0%😑;表示中立、不大可能和非常不可能的比例也很少👎🏻,但略高於上層🫰🏼。大眾層中表示非常有可能實現向上流動的比例更少,僅占兩成(20.7%),比上層低13.0%;表示有可能的比例為六成🔑🐡,比上層高4.0%🪖🪭,表示中立和不大可能的比例比上層高8.0%🤵🏼♀️。概言之,盡管各群體均認為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較大,但上層的信心明顯高於中間層和大眾層🦵🏼。
未來家庭收入地位的信心
統計結果顯示,上層預期其未來家庭收入地位為上層的比例為4.1%🤽🏽♀️,預期為中上層的比例接近三成(28.2%),預期中層的比例接近五成(48.6%)。這表明上層預期未來家庭收入能達到中層及以上的比例達到八成(80.9%)。中間層中,預期未來收入地位為上層的比例略多於上層,但不到一成;預期中上層的比例為兩成,比上層的預期低5.0%;預期為中層的比例超過四成(45.0%),比上層低3.0%🥁。這表明中間層預期未來家庭收入能達到中層及以上的比例達到74.1%,與上層差異不大。在大眾層中,預期為上層的比例為5.9%,略高於上層;預期中上層的比例接近兩成,比上層少一成🟡;而預期中層的比例與上層比較接近。大眾層預期未來收入能達到中層及以上的比例達到69.1%,明顯低於上層。總而言之,各社會群體對未來收入地位均有較高信心,其中上層的信心明顯高於大眾層。
未來家庭綜合地位的信心
分析結果表明,上層預期其未來家庭綜合地位為上層的比例為2.7%,預期為中上層的比例為兩成(22.3%),預期為中層的比例接近六成(56.4%)👐🏽。這表明上層預期未來家庭地位能達到中層及以上的比例超過八成(81.4%)。中間層預期未來家庭綜合地位為上層的比例略高於上層🪷,但仍不到5.0%;預期中上層的比例接近兩成,比上層低3.0%;預期為中層的比例為五成(51.8%),比上層低5.0%🖖🏻; 中間層預期未來家庭綜合地位能達到中層及以上的比例達到75.8%,比上層低6.0%。在大眾層中,預期未來家庭綜合地位為上層的比例為4.8%🖌,略高於上層👷🏼;預期為中上層的比例接近兩成,比上層低4.0%👰;而預期為中層的比例接近5成,比上層低8.0%。大眾層預期未來家庭綜合地位能達到中層及以上的比例達到71.5%🧓💇🏼♂️,明顯低於上層。總之,各社會群體對家庭綜合地位均有較高信心,其中,上層的信心明顯高於大眾層。
對策建議
通過對未來生活🛬、社會流動、家庭經濟地位和家庭綜合地位四個方面預期的對比分析發現,不同社會群體雖然對未來的預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各社會群體對未來均持有非常積極的判斷和很強的社會信心🚵🏽♂️,其中,上層對未來預期的積極判斷明顯強於中間層和大眾層。我們的研究結果也再次印證了伊羅生的自我接納觀點,大眾層更能接納現狀,但上層對未來更有信心🧽。
為了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群體對未來預期的信心❤️,我們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大力培育社會中間層,最重要的是給這一群體提供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相比大眾層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再是托底的基本生活保障,而是進一步發展的各種體製機製保障。完善公正合理的開放性流動機製,重視個人能力並鼓勵通過個人努力實現有序的向上流動;在社會競爭中遵守公平原則,並把這一原則貫徹到法律法規的製定當中,使優秀的人才能在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中脫穎而出,實現良性社會流動;調整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格局,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特別是要公平公正地發展高等教育事業🧙♀️🪓,不斷通過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來擴大社會中間層的規模🚈,優化人才結構,穩步向橄欖型社會邁進。
第二,維護底線公平🛍⛓️💥,完善社保製度🧑🚒。社會公平正義是各群體合作的基礎👉🏼,而公平正義最終將體現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上🫷🏿,也就是說政府如何保障占社會人口大多數的大眾層在利益受到侵害時🚶🏻♂️➡️,能獲得公平的對待,能享有作為普通公民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在下崗、失業、無業🗻、殘疾👨、患病、流浪等弱勢狀態時能獲得基本的生活與醫療保障。政府應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基本民生保障上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織好網、補短板👨👩👧👧、兜住底🧔🧙🏻♂️,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大眾層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來強化政府的執行力,以政府自身的廉潔和社會的公平正義贏得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把握社會心態變化🛏,使民眾堅定未來信心。繼續引導民眾理性地看待社會現狀🐟,鼓勵和支持各群體成員積極投入深化改革的攻堅戰🚮。從客觀製度建設與主觀引導兩方面入手,堅定民眾的未來信心。在製度建設方面,包括社會保障製度🤘🏼🚣♂️、政府信用製度、戶籍流動製度🎅🏻、教育製度等⟹,其中,提高政府信用是增強社會信心的基石。同時🧖🏻,加強對社會心態變化規律的研究、掌握和引導。耐心地解釋改革發展這一階段必然要出現的問題,是階段性的或暫時性的,讓社會各群體尤其是大眾群體認識到,許多西方社會發展中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鼓勵和引導廣大民眾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而不是僅僅以旁觀者的身份抱怨;政府應讓民眾了解並認同其解決問題、改變現狀的態度、努力和能力🗃,但切忌使民眾產生不切實際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