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中國社會學會2021年學術年會“新發展階段下的特大城市社會治理論壇”在重慶西南大學北碚校區第八教學樓如期舉行。此次論壇由意昂3🧏♂️👰🏻♀️、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論壇負責人為黃曉春教授和田豐研究員。本次論壇以線下討論為主,同時進行線上騰訊直播。來自意昂3官网💮、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吉林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各院校的二十余位師生進行了會議發言👩🏻🦰,共同探討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新發展階段的情況下、特大城市該如何采取更好的政策吸引人口流入、服務當地居民。本論壇共分為三個單元👨🏿🦰:致辭與主旨發言單元、城市治理與人口流動單元、城市治理與城市服務單元。
第一單元:致辭與主旨發言
論壇伊始🦄,黃曉春教授進行致辭發言📂,他對各位參會者表示熱烈歡迎3️⃣,並介紹了本次論壇的籌備情況,收到的論文量和論文評選過程。然後黃曉春教授從我國發展階段的轉變、特大城市治理遇到的各類難題入手⛹🏻♀️,闡述了探討特大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李友梅教授也對各位參會者表示熱烈歡迎,並結合自身最近的調研、研究進行了發言,認為特大城市發展有其自身的難點和規律⁉️,需要各位努力形成學術共同體持續不斷的進行交流、討論⭐️,需要各位同仁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特大城市發展過程中👃🏿,並爭取開創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張海東教授以“新時代我國特大城市的階層結構特征”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張海東教授從收租的房東、“雞娃”的中產、困在系統中的外賣員引出特大城市階層結構的多樣性,隨後用翔實的調查數據為大家展示了城市內部的階層結構差異👨🏽🔧,並從學歷🫷👨🍼、年齡、性別等方面對階層結構差異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張翼研究員以“人口集聚與基層社會治理”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張翼研究員以最新發布的《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為核心展開🍽,從我國基層社會的變化、基層社會結構的變化、基層人口流動的變化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基層治理的難題,以及上述《意見》發布的重要意義。
第二單位:城市治理與人口流動
該單元發言主題聚焦在城市治理與人口流動👩🦲,人口集聚方為城🫅🏽🕹,只有持續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才能保持活力。該單元由中國社科院社發院孫兆陽副研究員主持🧳,共有四位發言人,分別是武漢市社科院的曹瑩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的葉錦濤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學的楊東亮教授、意昂3官网的陳偉博士。曹瑩副研究員運用多種方法🙎🏽、特別是分位數處理效應模型考察了居住證政策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研究發現居住證政策能顯著提高農民工市民化指數,且對於低分位數群體效果更積極。總體來看,居住證政策是彌補城市二元戶籍製度缺陷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形式🛐,對縮小農民工內部市民化差異有積極效果。葉錦濤博士研究生結合“上海都市社區調查”數據,以身份認同和離滬意願為核心變量🤵🏿♀️,對我國大都市農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不同層次👩🏿🍳🏃🏻、類型農民工的城市黏性差異較小✮,尤其體現在代際和婚姻狀況等方面🧕🏼。第二,生活滿意度因素對農民工的城市黏性影響更大🍤、更穩定,即工作滿意度、住房滿意度和居住小區滿意度均對身份認同和離滬意願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第三🧑🏻🏫,情感依賴因素對農民工的城市黏性影響相對較弱,鄰裏互動頻次和父母務工經歷對農民工身份認同有顯著影響✦,上海求學經歷會影響農民工的離滬意願。楊東亮教授對中國勞動力工資的城市溢價問題進行了詳細考察🆓,論文利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調查數據,采用城市勞動力工資方程⇨、勞動力城市選擇方程進行估計🍆,發現我國存在明顯的城市工資溢價🙏🏻、且城市規模越大其工資溢價越高。陳偉博士使用上海都市社區調查數據(SUNS),並結合地理興趣點(POI)大數據考察居民在城市內部的住所搬遷是否增加了其城市資源占有以及是否增加了其居住滿意度🫶🏼。研究發現🏊🏿♀️,上海市居民的住所搬遷主要是行政區域內搬遷為主👹,總體上由內環搬向中外環。在城市設施資源的客觀指標上,雖然行政區域內部搬遷以及由內環向外環搬遷的居民的客觀資源在搬遷後有所降低,但他們對新住所及周邊設施的滿意度卻有所增加🧏🏿。最後康蕊助理研究員、龐保慶副教授分別從論文的理論對話✋、模型設定、概念度量等諸多方面對上述論文進行了點評。
第三單位🧖🏽♂️:城市治理與城市服務
該單元發言主題聚焦在城市治理與城市公共服務,較好的公共服務才能讓城市居民更有幸福感和認同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更讓人們體會到良好城市公共服務的重要性。該單元由意昂3李榮山副教授主持,共有六位發言人,分別是意昂3官网的劉嘉民同學🍤🦕、中國社科院社發院孫兆陽副研究員、康蕊助理研究員🕍、上海理工大學的趙欣副教授🤽🏽♀️🏔、同濟大學的鐘曉華副教授👝、北京大學的張學洽碩士研究生。劉嘉民碩士研究生以B社區的綜合防疫團隊為例,運用指數隨機圖模型分析動員、責任和技術方面的屬性對成員在社區防疫工作中的互動模式的影響。結果表明,行政動員、社會責任感會顯著提高成員的工作活躍度👨🏽⚕️,雖然技術分工不會對成員的工作積極性產生顯著影響,但在各工種內部,成員的互動模式也會存在差異。另外,由於輿情引導的缺位🪃,社區內出現了小規模的騷動和恐慌👮🏻♂️,這是B社區疫情防控需要改進的地方。孫兆陽副研究員利用2019年“中國老齡化與養老工作調查”的社區-老年人匹配數據,使用定序邏輯回歸(Ordered Logistics)方法分析了養老服務供給對老年人養老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結果顯示,存在數量效應🐿,即服務項目數量越多🛀🏻,老年人滿意度越高♘;存在異質效應,不同服務項目對老年人滿意度提升效果不同;存在滿足效應🦘,即老年人需求度高的服務項目在得到滿足後對他們滿意度提升效果更大👮🏼。康蕊助理研究員運用2013-2018年北京市各區的養老機構數據🐮,考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模式對養老服務供給公平性的影響及其影響機製。研究發現:(1)較公辦機構而言,PPP機構能夠增進養老床位供給的公平性;(2)考慮“有效需求”條件下⛹🏻,PPP機構削弱了養老機構實際服務人數在各地區間的公平性🧔🏿♀️🏹。社會資本參與能夠增進養老服務供給公平🫎,但卻對有效需求下的公平性貢獻不足。趙欣副教授則關註企業參與社區治理問題,文章認為根據企業介入和持續的程度可以分為企業主導模式💆🏿、企業購買模式和企業中介模式🧘🏻♀️。在社區場域,企業作為市場力量與社會力量和政府力量協同合作🧎➡️,有助於克服三種失靈問題。從內驅力來說,企業參與社區治理主要由五種力量所構成的復雜的利己和利他動力體系所驅使,即“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原始動力、企業公益戰略的商業創新動力、體現為社區共治的命運共同體動力、“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公民動力以及對有效公益的追求的社會影響力投資。鐘曉華副教授則聚焦社區規劃師製度在上海三區的推進過程,比較分析政策企業家等關鍵行動者、市域層面的資源協調與投入🧲,以及基層政府的創新接納度都是影響其創新製度化的重要因素。張雪洽同學考察了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單位社區D院拆遷失敗的經歷,發現居民的信任格局是拆遷成敗的主導因素。D院案例的普遍啟示在於🪅,面對信息不對稱🎳🧣,人們並不會自然地信任市場、契約或公權力,相反可能采取更加保守恐變的立場,以避免無法預測的損失。最後馮希瑩副研究員、金橋副教授、陳偉博士分別從論文的理論對話、案例的選擇、因變量與自變量的內在邏輯機製等諸多方面對上述論文進行了點評👰🏿♀️👩🏻🦯➡️。
會議結束後🌎,黃曉春教授就本次會議做了簡短的總結🐺,並對與會者表示了感謝👩❤️👩,並呼籲參會的各位老師繼續關註特大城市治理論壇,期待大家明年繼續參會。(龐保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