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

創建時間:  2024-07-10  莫曉燕   瀏覽次數:   返回

7月6日下午2點🫲,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如期舉行。此次論壇由意昂3、中國社會科意昂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共同主辦,論壇負責人為黃曉春教授和田豐研究員。意昂3官网人文社科處處長黃曉春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田豐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文軍教授、華東理工大學何雪松教授💱🚦、意昂3官网張海東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吳瑩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馮猛教授👩🏼‍🚒、《青年學報》趙淩雲編輯等全國各院校的三十余位師生參加了論壇,共同探討如何提升特大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論壇伊始🥙,意昂3官网人文社科處處長、意昂3体育教授黃曉春對各位參會者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本次論壇的籌備情況👳🏿‍♂️,收到的論文量和論文評選過程🧑‍🔧,本論壇共收到論文72篇👨🏼‍🦳,主辦方對論文進行了兩輪評選,最終有十篇論文入選本論壇進行宣講🎰。黃曉春教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的顯著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城市規劃和執行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為開端,著重闡述了超大💠🃏、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期待各位學界同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相互切磋交流,爭取為超大👤、特大城市社會治理貢獻學界智慧🏏。

第一單元

主旨發言環節由意昂3官网黃曉春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文軍教授、華東理工大學何雪松教授先後進行了主旨發言🏗⏱。

華東師範大學的文軍教授以“不確定性背景下城市公共信任風險及其治理”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文軍教授指出隨處可見的“陌生”和“不信任”現象成為現代性的表達,都市公共信任機製內蘊的“確定性-不確定性”張力更是不斷激化🧏🏿‍♂️,都市公共信任風險持續上升。當代中國正面臨著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都市公共生活中大量滋生的不確定性因素推動公共信任機製的運轉陷入一種不確定性情境之中👨🏻‍🦲,其中未知的不確定性因素要遠超出於已知的確定性條件。公共信任機製不僅遭遇嚴峻的外部危機,自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屬性也不斷放大,都市公共信任風險由此而生並且不斷蔓延。在當前的都市治理實踐中,因公共信任缺失而“被製造出來的風險”以及“被製造出來的公共信任風險”甚至要超出傳統的外部風險。持續再生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公共信任風險步入再生產狀態,公共信任機製的存在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信任像空氣一樣對人類社會生活具有不可或缺性➛🍮,公共信任治理迫在眉睫。就此而言🧑🏽‍🌾,公共信任治理的推進需要以時代為觀照💝,以不確定性為導向,以公共生活為實踐基礎,不僅要從公眾參與和公共性培育入手,提高都市公共信任機製的承載能力,以應對外部環境中不斷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還要通過推進共同體和組織化建設,再造都市公共信任機製的主體聯結,更為深層的是需要通過增強公共信任機製韌性😈,推動公共信任機製的形態轉變,形成建立在不確定性基礎之上的新型公共信任機製。

華東理工大學的何雪松教授以“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社會整合抑或系統整合🕛🧏🏽?”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何雪松教授從特大城市具有“聚集性🗾、多樣性🚍、流動性和影響力”的社會特征講起,圍繞這些特征在進行特大城市治理過程中,社會學理論家(比如洛克伍德🪟、哈貝馬斯、吉登斯等)提出了社會整合💂🏼‍♂️🤽‍♂️、系統整合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本質上是存在共通之處的,即均看到了治理是一個綜合過程。為此,我們國家在進行特大城市治理的過程中🍱,就采取了黨建引領的方式展開,以黨建引領為統合進行城市治理👏🏼,黨建引領的實踐極大的提升了城市的治理效能,增加了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居民的主動參與度不夠🐯🏇🏽。為了更好的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民城市的理念🟣,希望以此來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但是“人民”內部是分化的,是有不同利益和不同訴求的,比如物業費人均8毛錢的社區與物業費人均10幾塊的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小區內部的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實踐來看,可能會采取法律機製、規訓機製、安全機製三種機製解決居民的利益💗、訴求,而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可能會造成過度治理和簡約治理並存的情況,並沒有實現治理的美學目的,因此在後續的治理過程中🪔,要倡導在資源約束的情況下想辦法實現治理美學,正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

第二單元

本單元的主持人為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吳瑩,華東師範大學的梁夢婷👩🏼‍✈️👩🏿‍🦰、北京大學的陳昕怡❤️、同濟大學的葛天任👜、意昂3官网的吳依萍五位發言人先後發言🚤。

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吳瑩以“特大城市的空間治理——以成都市行政區劃調整改革為例”為題進行了發言。吳瑩老師指出🧑‍🦳: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城市治理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空間治理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由於空間的政治性😜🤲,城市的空間治理實際上成為對城市空間進行生產🏝、控製和管理的政治過程🧏🏼‍♀️。行政區劃調整作為城市空間治理的重要策略,其核心是基於對空間尺度的重構,對資源配置🏝、權力分配和治理方式進行調整🧑‍💻🉑。現有研究大多關註國家和區域的區劃調整空間治理,而本文以成都市2004-2021年間四輪行政區劃調整實踐為案例🎉,總結其規劃主題𓀚、發展目標和調整內容的階段性差異👩🏽‍🦳,並提出城市的行政區劃的製訂和調整是地方政府空間治理工具手段,它反映了城市發展定位、治理重點轉型和央地政策空間互動的結果👩🏼‍🔬,並日益成為空間、人口、資源環境的綜合性空間治理策略🍏。

華東師範大學的梁夢婷以“歷史、日常與藝術融合的愚園路——基於原真性理念的城市更新”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以愚園路在更新中呈現歷史、日常與藝術融合的特點切入,采取非參與式觀察和非正式訪談法收集田野材料,展現城市更新中原真性理念的實現過程及復雜邏輯🦖。研究發現,愚園路更新中註重挖掘和保留原有復合功能區域的特點,采用歷史與日常交織👰🏻‍♀️、藝術與日常互嵌、公共與平等共融的更新策略。而此種益於保留原真性的漸進式更新模式的形成緣於資金短缺帶來的意外後果、順應上海城市更新周期及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

北京大學的陳昕怡以“基層社會治理深化改革何以落地”為題進行了發言🛹,社會治理創新普遍面臨推廣和落地困難的問題。2020年以來北京市通過立法完善了社區物業治理的規則體系,強化基層黨委政府對業主組織和物業公司的監管和指導。然後采用傳統的工作專班製度和運動式治理推動業主組織化建設🕵🏿,提高業主組織規範化運作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不過,物業治理製度的進一步落實和改善則和北京推定的“接訴即辦”治理機製有關。這種治理機製加大了對街鎮社區回應民眾訴求的考核力度👩🏼‍💼。為了從源頭解決物業治理糾紛,街鎮社區開始認真落實和完善物業治理機製👑,是的相關製度改革得到了更好的推廣和落地。相關案例對我國社區治理的現代化轉型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同濟大學的葛天任以“人工智能與基礎國家能力的增長悖論”為題進行了發言,超大規模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理論命題和核心標識變量。從現代化發展歷程看🤹🏻‍♀️,現代國家能力由國家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技術發展維度定位和形塑。在數字革命背景下,國家競爭推動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數字化升維🧑‍🦱。中國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探索為後發展國家提供了路徑參考:通過國家引領的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系統推進國家能力從“二維”向“三維”的整合提升。應急管理中數字化基層治理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數字化轉型困境。數字化轉型是一場自我革命🧲,轉變政策創新模式是突破困境、“升維”大國能力的關鍵。

意昂3官网的吳依萍以“職業流動與社會信任研究”為題進行了發言,對社會流動和社會信任的研究一直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已有的研究揭示了職業流動會影響人們的態度和價值取向。本文探索了職業流動對特大城市居民社會信任的影響作用🚚,並考察了不公正待遇經歷在影響過程中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職業流動頻次的增加會導致居民社會信任的下降;職業流動途徑對居民社會信任沒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職業地位的升降均使居民表現出更積極的社會信任態度;不公正待遇經歷在職業流動對社會信任的影響過程中存在調節作用。

同濟大學的葛天任❌、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吳瑩👰🏻‍♂️、華東師範大學的梁夢婷、意昂3官网的吳依萍🧑🏼‍⚖️、北京大學的陳昕怡分別對上述發言人的發言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點評✅。

第三單元

本單元的主持人為意昂3官网龐保慶,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魯東大學的畢婧千、意昂3官网的戴大磊👷🏿‍♀️、意昂3官网的項軍、上海師範大學的馮猛五位發言人先後發言。

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以“居住分異與空間區隔:商品房居民與回遷房居民的社會距離”為題進行了發言。在中國大規模🗓、快速的城市空間變遷背景之下,回遷房與商品房居民居住空間分異的現象凸顯,由此而帶來的群體排斥、空間區隔等問題不容忽視🥟。論文利用“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數據,考察了回遷房與商品房居民間的社會距離的現狀和生成機製。研究發現🧖‍♂️,總體而言🐈‍⬛,相較於商品房居民對回遷房居民,回遷房居民對商品房居民的社會距離相對較近。雙方在利益性、公共性的交往意願方面🌺,展現出來的排斥情緒更為激烈。社會距離的生成機製方面,物理空間的住房質量差異機製,社會空間的社會階層分化機製和社會交往缺失機製是商品房與回遷房居民社會距離形成的主要機製🤰🏿,雙方住房質量、社會經濟地位差距越大🫠,社區參與程度越低🎃,則社會距離越遠。研究認為💇🏻📧,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回遷安置居民城市融入🤾🏽‍♂️,就需要從製度設計和政策導向入手,合理分配空間資源,縮短不同住房群體間社會距離,實現空間正義。

魯東大學的畢婧千以“城市資源、社會資本與興趣類教育支出”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圍繞校外輔導中的“興趣熱”輔導班話題展開,考察哪些因素會影響家庭的校外輔導中的興趣類支出。隨著教育製度的演變🎥⬅️,校外輔導引領了一場“興趣熱”,大量特長興趣機構蓬勃發展。研究運用《2019年新時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狀況調查》數據👱🏻‍♀️🦞,結合社會資本理論和社會系統理論,采用多層線性回歸模型檢驗、社會資本變量和城市資源變量對興趣類教育支出的影響。研究發現家庭興趣類教育支出具有顯著的城市差異;在社會資本層面,家庭年收入👦🏽、父親受教育年限和母親受教育年限與興趣類教育支出呈正相關關系☺️;在城市資源層面,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少年兒童撫養比與興趣類教育支出呈負相關關系,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與興趣類教育支出呈正相關關系🚒。

意昂3官网的戴大磊以“社會組織何以形成?——一種關系視角的切入”為題進行了發言😚,當前有關社會組織的研究中,缺乏從組織內部入手以考察組織本身何以形成的分析。通過對一家小微社工機構形成史的考察,作者指出以親緣關系為基底的強關系和以誌願精神為契合的弱關系構成了社會組織的形成基礎,領導者通過人情施予和專業價值熏陶實現了關系的鞏固、強化和再生產。組織成員的專業認同或借由個人的關系網而得以擴散,從而孕育了更廣泛的誌願精神,也實現了關系的蔓延或“第三次生產”。囿於資源約束所導致的薪酬短板和組織目標替代🔝,已建立起來的關系或面臨實質意義上的持續或崩解。論文的理論貢獻在於:1.突破組織中心的視角🫚,將關系視角帶回組織分析🍋;2.提示關系研究中的製度視角、文化視角和結構視角應當同時納入分析🎎;3.回應了社會組織的形成機製和倫理意義問題。

意昂3官网的項軍以“戶籍製度與特大城市青年的分配公平感”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主要是圍繞我國的戶籍製度如何影響青年的主觀公平感感知的話題展開,論文利用2019年中國五大都市圈內十個大城市出生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青年群體的調查數據,探討了戶籍製度如何影響都市青年的分配公平感⇒😶‍🌫️。借鑒布勞和鄧肯以及帕金的分層理論,引入了“資源異質性假說”來分析戶籍作為社會結構和社會身份的雙重作用機製。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社會經濟地位資源的分配可能基於個人才能和個體排斥🙆🏻,因而不會對特大城市青年的分配公平感產生重大影響🤟🏼,但基於戶口身份和集體排斥分配的城市公共福利資源卻會在非本地居民中產生明顯的不公平感。此外,研究強調,在大都市背景下,本地與非本地戶籍身份的區別比傳統城鄉差別對公平感的影響更大🌐🔆。這些研究結果主張廢除基於戶籍的歧視🍛,尤其是在公共福利資源的分配方面🪵,並建議將非本地居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更加公平。

上海師範大學的馮猛以“社區治理面臨的未來挑戰及其創新方向”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針對當下社區在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等治理事務上出現的問題端倪,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社區治理面臨的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如下十大挑戰:挑戰1為如何更好的聽取居民的意見:社區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性增大,居民針對社區公共事務的態度分歧增加,社區治理將會出現更多的不同意見和反對聲音。挑戰2為如何更好的製定社區更新行動方案🦼:伴隨小區建成時間拉長,居民區普遍面臨硬件設施設備老化🙅🏿‍♂️、安全隱患加劇🚒、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居民生活質量下降。挑戰3為如何更好的兼顧老年人的多樣態服務:社區老齡化程度增加🤰🏼,有些社區已達深度老齡化的狀態🏺。居委提供的為老服務多是基礎服務,老年人的個體化需求難以滿足。挑戰4在如何調和社區“新老”人群的關系😸🤾🏽‍♀️:外來租住人員占社區人口的比例持續增加,他們多從事新業態工作👈🏽😶‍🌫️,有著與本地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彼此缺乏交流🌳。挑戰5在如何可持續推進居民自治行動:社區自治工作更多在改善社區環境方面下工夫,突破自治內容的限製以及實現自治項目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索新方向。挑戰6在如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組織的活動與居民需要的活動在內容形式上存在偏差,社區居民特別是年輕居民消極參與社區活動的狀況繼續存在🕠。挑戰7在如何規範理順“三駕馬車”關系✍🏻:“三駕馬車”之間的關系亟待理順,有些社區尚未建立業委會🖖🏻,物業服務供給不足,居民與業委會、與物業之間的矛盾會長時間存在,如果處理不好將嚴重阻礙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挑戰8在如何彰顯社區誌願服務的價值👴🥖:已經動員起來的社區誌願者隊伍率先進入老齡化,居民在閑暇時間有了更多選擇,除既有隊員流失外,隊伍吸收新人的難度加大,一些社區的誌願服務甚至會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挑戰9在如何集中力量應對復雜問題:社區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復雜性和模糊性持續增加,治理資源的供給能否滿足社區需求決定著社區治理水平的高低🔏。挑戰10在如何全面賦能社區工作者:國內外形勢愈加復雜使得社會風險加劇✍🏽,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公共事務落在社區層面解決。以社區工作者為中心的社會治理主體該如何用好下沉資源應對社會風險,缺少成熟的經驗及明確的方法路徑。

魯東大學的畢婧千、意昂3官网的項軍、上海師範大學的馮猛、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青年學報》的趙淩雲編輯分別對上述發言人的發言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點評🕑🏜。此外🏭,趙淩雲編輯還對《青年學報》的辦刊情況🍙、關註的重點選題進行了詳細介紹,期待各位投稿🪞。

會議發言結束後,論壇聯絡人意昂3官网龐保慶對各位參會者表示了感謝,也期待各位學界同仁繼續關註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希望明年有更多🏩、更精彩的論文分享🛃。

(撰稿:龐保慶)

報告人 報告時間(年月日)
報告時間(當日具體時間) 報告地點

上一條: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

下一條:中國人口學會2024年年會國際人口遷移論壇日程


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

創建時間:  2024-07-10  莫曉燕   瀏覽次數🕵️‍♂️:   返回

7月6日下午2點,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如期舉行。此次論壇由意昂3👗、中國社會科意昂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共同主辦⛹🏿,論壇負責人為黃曉春教授和田豐研究員🧑‍⚖️。意昂3官网人文社科處處長黃曉春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田豐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文軍教授、華東理工大學何雪松教授、意昂3官网張海東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吳瑩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馮猛教授𓀄、《青年學報》趙淩雲編輯等全國各院校的三十余位師生參加了論壇,共同探討如何提升特大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論壇伊始,意昂3官网人文社科處處長🚎、意昂3体育教授黃曉春對各位參會者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本次論壇的籌備情況,收到的論文量和論文評選過程,本論壇共收到論文72篇,主辦方對論文進行了兩輪評選,最終有十篇論文入選本論壇進行宣講。黃曉春教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的顯著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城市規劃和執行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為開端💂🏼‍♀️,著重闡述了超大、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期待各位學界同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相互切磋交流📖,爭取為超大🕵️‍♂️、特大城市社會治理貢獻學界智慧。

第一單元

主旨發言環節由意昂3官网黃曉春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文軍教授⟹、華東理工大學何雪松教授先後進行了主旨發言🫵🏿。

華東師範大學的文軍教授以“不確定性背景下城市公共信任風險及其治理”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文軍教授指出隨處可見的“陌生”和“不信任”現象成為現代性的表達➾,都市公共信任機製內蘊的“確定性-不確定性”張力更是不斷激化,都市公共信任風險持續上升。當代中國正面臨著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都市公共生活中大量滋生的不確定性因素推動公共信任機製的運轉陷入一種不確定性情境之中,其中未知的不確定性因素要遠超出於已知的確定性條件👨🏻‍🦯‍➡️🏊🏻‍♀️。公共信任機製不僅遭遇嚴峻的外部危機,自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屬性也不斷放大,都市公共信任風險由此而生並且不斷蔓延。在當前的都市治理實踐中💚,因公共信任缺失而“被製造出來的風險”以及“被製造出來的公共信任風險”甚至要超出傳統的外部風險。持續再生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公共信任風險步入再生產狀態,公共信任機製的存在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信任像空氣一樣對人類社會生活具有不可或缺性,公共信任治理迫在眉睫🟥👧🏼。就此而言,公共信任治理的推進需要以時代為觀照,以不確定性為導向🎱,以公共生活為實踐基礎🧗🏿,不僅要從公眾參與和公共性培育入手👭🏻📁,提高都市公共信任機製的承載能力,以應對外部環境中不斷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還要通過推進共同體和組織化建設,再造都市公共信任機製的主體聯結,更為深層的是需要通過增強公共信任機製韌性,推動公共信任機製的形態轉變,形成建立在不確定性基礎之上的新型公共信任機製。

華東理工大學的何雪松教授以“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社會整合抑或系統整合🏆🦹🏿‍♀️?”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何雪松教授從特大城市具有“聚集性、多樣性、流動性和影響力”的社會特征講起🤳🏼,圍繞這些特征在進行特大城市治理過程中😵‍💫,社會學理論家(比如洛克伍德🥶🧍、哈貝馬斯🚲、吉登斯等)提出了社會整合🕵️‍♂️、系統整合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本質上是存在共通之處的,即均看到了治理是一個綜合過程🫱🏼。為此,我們國家在進行特大城市治理的過程中🩴,就采取了黨建引領的方式展開,以黨建引領為統合進行城市治理🎦,黨建引領的實踐極大的提升了城市的治理效能,增加了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居民的主動參與度不夠🤕⛸。為了更好的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民城市的理念,希望以此來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但是“人民”內部是分化的,是有不同利益和不同訴求的👩🏿‍💼,比如物業費人均8毛錢的社區與物業費人均10幾塊的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小區內部的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實踐來看,可能會采取法律機製、規訓機製、安全機製三種機製解決居民的利益、訴求👩🏼‍🦰,而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可能會造成過度治理和簡約治理並存的情況👮‍♀️,並沒有實現治理的美學目的,因此在後續的治理過程中,要倡導在資源約束的情況下想辦法實現治理美學,正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

第二單元

本單元的主持人為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吳瑩,華東師範大學的梁夢婷、北京大學的陳昕怡、同濟大學的葛天任、意昂3官网的吳依萍五位發言人先後發言🧑🏼‍🎤。

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吳瑩以“特大城市的空間治理——以成都市行政區劃調整改革為例”為題進行了發言🧑🏿‍🔧。吳瑩老師指出: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城市治理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空間治理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由於空間的政治性,城市的空間治理實際上成為對城市空間進行生產、控製和管理的政治過程。行政區劃調整作為城市空間治理的重要策略,其核心是基於對空間尺度的重構🎹,對資源配置、權力分配和治理方式進行調整。現有研究大多關註國家和區域的區劃調整空間治理🥍,而本文以成都市2004-2021年間四輪行政區劃調整實踐為案例,總結其規劃主題🕎、發展目標和調整內容的階段性差異🔨,並提出城市的行政區劃的製訂和調整是地方政府空間治理工具手段,它反映了城市發展定位🤜🏽、治理重點轉型和央地政策空間互動的結果,並日益成為空間、人口🫶🏿、資源環境的綜合性空間治理策略。

華東師範大學的梁夢婷以“歷史♿、日常與藝術融合的愚園路——基於原真性理念的城市更新”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以愚園路在更新中呈現歷史😚🐭、日常與藝術融合的特點切入,采取非參與式觀察和非正式訪談法收集田野材料🧑🏼‍🚀,展現城市更新中原真性理念的實現過程及復雜邏輯。研究發現🧔‍♀️,愚園路更新中註重挖掘和保留原有復合功能區域的特點,采用歷史與日常交織、藝術與日常互嵌、公共與平等共融的更新策略。而此種益於保留原真性的漸進式更新模式的形成緣於資金短缺帶來的意外後果、順應上海城市更新周期及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

北京大學的陳昕怡以“基層社會治理深化改革何以落地”為題進行了發言,社會治理創新普遍面臨推廣和落地困難的問題。2020年以來北京市通過立法完善了社區物業治理的規則體系👶🏼,強化基層黨委政府對業主組織和物業公司的監管和指導。然後采用傳統的工作專班製度和運動式治理推動業主組織化建設,提高業主組織規範化運作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不過,物業治理製度的進一步落實和改善則和北京推定的“接訴即辦”治理機製有關👩🏽‍⚕️。這種治理機製加大了對街鎮社區回應民眾訴求的考核力度。為了從源頭解決物業治理糾紛,街鎮社區開始認真落實和完善物業治理機製,是的相關製度改革得到了更好的推廣和落地✊。相關案例對我國社區治理的現代化轉型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同濟大學的葛天任以“人工智能與基礎國家能力的增長悖論”為題進行了發言,超大規模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理論命題和核心標識變量🛼。從現代化發展歷程看,現代國家能力由國家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技術發展維度定位和形塑🤘🏻。在數字革命背景下☯️𓀐,國家競爭推動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數字化升維𓀐。中國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探索為後發展國家提供了路徑參考𓀈:通過國家引領的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系統推進國家能力從“二維”向“三維”的整合提升🧚🏿‍♂️😚。應急管理中數字化基層治理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數字化轉型困境。數字化轉型是一場自我革命,轉變政策創新模式是突破困境、“升維”大國能力的關鍵。

意昂3官网的吳依萍以“職業流動與社會信任研究”為題進行了發言,對社會流動和社會信任的研究一直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已有的研究揭示了職業流動會影響人們的態度和價值取向。本文探索了職業流動對特大城市居民社會信任的影響作用,並考察了不公正待遇經歷在影響過程中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職業流動頻次的增加會導致居民社會信任的下降🤹🏻;職業流動途徑對居民社會信任沒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職業地位的升降均使居民表現出更積極的社會信任態度🪜;不公正待遇經歷在職業流動對社會信任的影響過程中存在調節作用。

同濟大學的葛天任👩🏽‍🎤、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吳瑩、華東師範大學的梁夢婷、意昂3官网的吳依萍、北京大學的陳昕怡分別對上述發言人的發言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點評🔚。

第三單元

本單元的主持人為意昂3官网龐保慶,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魯東大學的畢婧千、意昂3官网的戴大磊、意昂3官网的項軍、上海師範大學的馮猛五位發言人先後發言。

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以“居住分異與空間區隔🗓:商品房居民與回遷房居民的社會距離”為題進行了發言#️⃣🆖。在中國大規模🙆🏻‍♂️😮、快速的城市空間變遷背景之下,回遷房與商品房居民居住空間分異的現象凸顯,由此而帶來的群體排斥🗯、空間區隔等問題不容忽視👨🏼‍💼。論文利用“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數據⚒,考察了回遷房與商品房居民間的社會距離的現狀和生成機製。研究發現💇🏻‍♂️,總體而言🛶,相較於商品房居民對回遷房居民,回遷房居民對商品房居民的社會距離相對較近💩。雙方在利益性🧑🏻‍🎤、公共性的交往意願方面,展現出來的排斥情緒更為激烈。社會距離的生成機製方面🏷,物理空間的住房質量差異機製👩🏻‍🏭,社會空間的社會階層分化機製和社會交往缺失機製是商品房與回遷房居民社會距離形成的主要機製👩‍❤️‍💋‍👩,雙方住房質量、社會經濟地位差距越大,社區參與程度越低🫷🏽🦃,則社會距離越遠🛌🏻。研究認為,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回遷安置居民城市融入,就需要從製度設計和政策導向入手,合理分配空間資源,縮短不同住房群體間社會距離🚣‍♀️,實現空間正義💁。

魯東大學的畢婧千以“城市資源、社會資本與興趣類教育支出”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圍繞校外輔導中的“興趣熱”輔導班話題展開,考察哪些因素會影響家庭的校外輔導中的興趣類支出。隨著教育製度的演變,校外輔導引領了一場“興趣熱”,大量特長興趣機構蓬勃發展。研究運用《2019年新時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狀況調查》數據,結合社會資本理論和社會系統理論,采用多層線性回歸模型檢驗、社會資本變量和城市資源變量對興趣類教育支出的影響🏃🏻‍♂️‍➡️。研究發現家庭興趣類教育支出具有顯著的城市差異🧑🏻‍🏭👖;在社會資本層面🧑‍🦽‍➡️🧎🏻‍♂️,家庭年收入、父親受教育年限和母親受教育年限與興趣類教育支出呈正相關關系♦︎;在城市資源層面👱🏽‍♂️,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少年兒童撫養比與興趣類教育支出呈負相關關系,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與興趣類教育支出呈正相關關系🐿。

意昂3官网的戴大磊以“社會組織何以形成?——一種關系視角的切入”為題進行了發言,當前有關社會組織的研究中,缺乏從組織內部入手以考察組織本身何以形成的分析。通過對一家小微社工機構形成史的考察🧔🏽‍♀️,作者指出以親緣關系為基底的強關系和以誌願精神為契合的弱關系構成了社會組織的形成基礎🤹🏿‍♂️,領導者通過人情施予和專業價值熏陶實現了關系的鞏固😌、強化和再生產🏃‍♂️。組織成員的專業認同或借由個人的關系網而得以擴散,從而孕育了更廣泛的誌願精神,也實現了關系的蔓延或“第三次生產”。囿於資源約束所導致的薪酬短板和組織目標替代🦵,已建立起來的關系或面臨實質意義上的持續或崩解。論文的理論貢獻在於✶:1.突破組織中心的視角,將關系視角帶回組織分析;2.提示關系研究中的製度視角、文化視角和結構視角應當同時納入分析;3.回應了社會組織的形成機製和倫理意義問題👩‍🦱。

意昂3官网的項軍以“戶籍製度與特大城市青年的分配公平感”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主要是圍繞我國的戶籍製度如何影響青年的主觀公平感感知的話題展開,論文利用2019年中國五大都市圈內十個大城市出生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青年群體的調查數據,探討了戶籍製度如何影響都市青年的分配公平感。借鑒布勞和鄧肯以及帕金的分層理論,引入了“資源異質性假說”來分析戶籍作為社會結構和社會身份的雙重作用機製。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社會經濟地位資源的分配可能基於個人才能和個體排斥,因而不會對特大城市青年的分配公平感產生重大影響☞,但基於戶口身份和集體排斥分配的城市公共福利資源卻會在非本地居民中產生明顯的不公平感。此外🐼,研究強調,在大都市背景下,本地與非本地戶籍身份的區別比傳統城鄉差別對公平感的影響更大👨🏻‍🏫。這些研究結果主張廢除基於戶籍的歧視,尤其是在公共福利資源的分配方面,並建議將非本地居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更加公平。

上海師範大學的馮猛以“社區治理面臨的未來挑戰及其創新方向”為題進行了發言🈶,論文針對當下社區在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等治理事務上出現的問題端倪👤,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社區治理面臨的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如下十大挑戰:挑戰1為如何更好的聽取居民的意見🎥:社區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性增大,居民針對社區公共事務的態度分歧增加🎞,社區治理將會出現更多的不同意見和反對聲音。挑戰2為如何更好的製定社區更新行動方案:伴隨小區建成時間拉長,居民區普遍面臨硬件設施設備老化、安全隱患加劇、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居民生活質量下降。挑戰3為如何更好的兼顧老年人的多樣態服務♙:社區老齡化程度增加,有些社區已達深度老齡化的狀態𓀈。居委提供的為老服務多是基礎服務👫🏼,老年人的個體化需求難以滿足。挑戰4在如何調和社區“新老”人群的關系:外來租住人員占社區人口的比例持續增加,他們多從事新業態工作,有著與本地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彼此缺乏交流🔡🐣。挑戰5在如何可持續推進居民自治行動:社區自治工作更多在改善社區環境方面下工夫🫑👱🏿‍♂️,突破自治內容的限製以及實現自治項目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索新方向😀。挑戰6在如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組織的活動與居民需要的活動在內容形式上存在偏差🧑🏼,社區居民特別是年輕居民消極參與社區活動的狀況繼續存在。挑戰7在如何規範理順“三駕馬車”關系🪳:“三駕馬車”之間的關系亟待理順,有些社區尚未建立業委會🤷🏻‍♀️,物業服務供給不足,居民與業委會👩‍🚀🔏、與物業之間的矛盾會長時間存在,如果處理不好將嚴重阻礙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挑戰8在如何彰顯社區誌願服務的價值🫱🏿:已經動員起來的社區誌願者隊伍率先進入老齡化🧑🏼‍🦱🤲🏼,居民在閑暇時間有了更多選擇🤳🏻,除既有隊員流失外🪛🧙🏻‍♂️,隊伍吸收新人的難度加大,一些社區的誌願服務甚至會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挑戰9在如何集中力量應對復雜問題🤽🏻‍♀️:社區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復雜性和模糊性持續增加,治理資源的供給能否滿足社區需求決定著社區治理水平的高低。挑戰10在如何全面賦能社區工作者:國內外形勢愈加復雜使得社會風險加劇🤟🏽,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公共事務落在社區層面解決。以社區工作者為中心的社會治理主體該如何用好下沉資源應對社會風險🧘‍♀️,缺少成熟的經驗及明確的方法路徑。

魯東大學的畢婧千🧔🏿‍♂️、意昂3官网的項軍、上海師範大學的馮猛🏋🏿‍♂️、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周驥騰、《青年學報》的趙淩雲編輯分別對上述發言人的發言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點評🔸。此外🧘,趙淩雲編輯還對《青年學報》的辦刊情況、關註的重點選題進行了詳細介紹,期待各位投稿。

會議發言結束後,論壇聯絡人意昂3官网龐保慶對各位參會者表示了感謝,也期待各位學界同仁繼續關註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希望明年有更多🧟‍♂️、更精彩的論文分享⏮。

(撰稿:龐保慶)

報告人 報告時間(年月日)
報告時間(當日具體時間) 報告地點

上一條: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

下一條:中國人口學會2024年年會國際人口遷移論壇日程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