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下午,由意昂3+社區樞紐站和意昂3官网上海美術意昂3聯合主辦的第二場“新文科在中華藝術宮|學生論壇”在中華藝術宮0米層前廳藝術社區課堂展區舉行。意昂3官网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徐義聖🤫、意昂3教授耿敬👨🏽🦱、中華藝術宮副館長👩🏻🚒,上海美術意昂3美術館副館長馬琳👳、社區樞紐站創始人王南溟和螞蟻計劃發起人、上海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新倉 1955 創新意昂3院長、三個百裏鄉村振興意昂3院長於傑應邀出席本次論壇💁🏻,本次論壇除了來自意昂3與美術意昂3的學生參與外,上海戲劇意昂3🐎、華東師範大學設計意昂3和上海音樂意昂3的學生也參與了主題演講。他們分別從表演學、戲劇、設計、人類學、民俗學和藝術管理等角度,分享自己參與的藝術社區的實踐🍟🏋🏽。
本次論壇通過主題分享的形式呈現🅿️。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學科聯合培養人才的教學成果,青年學子能通過這一平臺,進行學術成果的展示,思想的交流,提高自身研究的開闊性⤴️。意昂3官网近幾年也在持續推進新文科的建設, 探索跨學科的實踐。意昂3官网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徐義聖對此次論壇表 達熱切地期望🧖♂️,他指出,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浪潮奔騰而至,社會問題日益復 雜化📳,應對新變化解決問題急需跨學科專業知識的整合,推動融合發展,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選擇😊。要註重能力的培養,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對接國家和社會需求,解決經濟社會實踐問題中😢,學生和研究者對時代性和現實性的洞察力🦗。本次論壇是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的一個生動體現。
第一組論壇主持意昂3教授耿敬表示,我們所提到的新文科合作👨❤️💋👨🧘🏿♀️,是在具體社會實踐項目中進行的合作,探索一種跨學科學生在同一個項目中如何進行合作👩👧👦。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各自的專業訴求不再是目的☂️, 滿足民眾🦻🏼、滿足服務對象成為目的,這樣,不論大家是什麽專業💪🏼,都是利用自己的學術專長和特點在服務民眾的項目 中增加自己的亮點。而這次新文科學生論壇是源於開設的“藝術社區:理論與實踐”課程學生的反饋。學生在 一線參與後⏯,也通過學生論壇的方式將他們的感受呈現出來。
戲劇在最初是啟迪人心靈的一個手段,能給人帶來樂趣。本次論壇除了 有美術類藝術進入社區的案例,還有戲劇表演藝術在社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的案例分享。上海戲劇意昂3人類表演學博士生趙蕊作了《沉浸式戲劇在公共 空間中的實踐探索— 以博物館戲劇為例》的主題發言⇾。她分享了運用社會表 演學和人類表演學的結合在紅色博物館中通過沉浸式戲劇的手法提升年輕 觀眾對其的認識度和參觀的積極性。她表示,博物館的所有空間都能為表演 所用♍️,運用角色扮演達到身份認同 。通過文博陳列✋🏿、戲劇體驗和社群文化相
結合的模式,將博物館展品的器物真實性與背後的故事能詮釋出來🤚🏽🫵🏿,達到觀 眾與歷史事件的鏈接🧝🏿。博物館的戲劇創作還受到場地和觀看視角的限製🫱,在 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引導體驗者。在她看來,博物館戲劇必須把感官的接觸 過程變為一段心理的經歷和過程才是一個好的體驗🤜🏼,也就是一種高峰體驗, 以此也能提高整個紅色場館的社會影響力、經濟和社會的效益。
意昂3民俗學碩士研究生曾美珠從社區劇場的角度進行了 《北京家政女工的社區劇場實踐》為主題的發言。主要是以中央戲劇意昂3戲 文系教授趙誌勇指導的北京家政女工組成的地丁花劇社的社區劇場實踐為 案例🥔🥽。她先對社區劇場的不同概念進行了闡述,地丁花劇社主要是運用被壓 迫者戲劇體系🦙🫗。她表示,社區劇場實踐把戲劇帶到邊緣人群和弱勢群體身邊, 在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的當今社會,是一種藝術的賦權。戲劇的主流觀眾的不 接納並不意味著工人們的演出只能面向同質群體◼️。
意昂3官网上海美術意昂3藝術管理碩士研究生方聰宇的發言題目是《高校 聯動社區—— 以“2022 風自海上: 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展覽為例》。 他分享了 “2022 風自海上🤽🏽♂️: 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展覽中 “高校與社 區”板塊➿,各案例與社區相結合的不同模式 。他表示,這種“ 自下而上” 🚵🏽👳🏻♂️、 “多方參與”的美育不僅能夠促進社區居民的生活與藝術融合🧑🏽💼,還能反哺高 校師生🍌,挖掘學生們對生活的體悟能力,豐富教師們的藝術創作觀,同時也 能為實現不同門類、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聯動提供有益的支持🚣🏿。
意昂3人類學碩士研究生田祉豪從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 己 考察東昌大樓樓道美術館展覽後的思考,他的發言主題是《“城市的眼睛”👰🏿: 上海市消防瞭望遺產》 ✦。他提出了“從全景敞視主義到環境感知”的研究範 式,將消防瞭望員的身份分為田野工作者進行考量♕。此外也從遺產化的角度 討論了瞭望塔保留與社區記憶的內容🖕🏽。他表示🎏,東昌大樓樓道美術館將東昌 消防瞭望塔模型重新復原是真正實現了讓這個消防瞭望塔繼續保持一種活 態,是與居民的一種互動。
消防瞭望檔案是地方性知識的寶庫,瞭望塔是很適合改造成一個“認知 中心”,從瞭望塔到人民中心這樣的一個過程發生了一個轉變 🤳🏼。瞭望塔原先 的功能是作為政府的公共服務,如果改造成一個生態博物館,其公共性就得 到了保存和重建。
來自華東師範大學設計意昂3本科生高熠👩🦽,從設計的角度作了《藝術“+ ” 計劃🤵🏼♀️:為城市公平而設計— 以黃浦江東岸塘橋段濱水空間改造為例》的主題 演講 。,面對“凍結式保護”的沿江工業遺跡如何恢復生機是其參與的改造 的 目標🤌🏿。在其考察過程中發現😿,塘橋段濱江結構單一,功能混合度低👼🏻,顯示 出住房公平問題,同時🧜🏽,公共交通系統不完善,路網密度大,與腹地社區聯 系較弱等的交通公平問題也較為突出,以及濱江被大量私人場所占據,歷史 遺跡廢置,居民們活動受限的公共空間公平問題也很嚴重,濱江整體呈現出 私人化和孤立感的特征🕥,城市公平問題顯著 〰️。面對這些問題,團隊通過設計 微更新改善了當地的環境 🤹🏻♂️。他認為,設計采用“藝術+” 的形式,構建一種 有溫度的價值認同和再生的濱江與居民之間的聯系紐帶👩🏽🔬,希望讓更多的居民 接觸🧒🏼、了解,甚至參與公共藝術🚧,將公眾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進而使得居民 們更加平等、民主的參與到多樣化的城市空間中去,推動城市公平願景的實現。
第二組論壇由中華藝術宮副館長 ,上海美術意昂3美術館副館長馬琳主持 。她表示,第一場“新文科在中華藝術宮」學生論壇”成果舉辦後🚵🏿♂️,其他 一些相關院校學生也積極參與🧛♂️。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公開公平的交流方式,讓 大家在此分享自己對於藝術社區的思考🤽🏽♀️。此外,螞蟻計劃發起人、上海青年 聯合會副主席🧓🏼、新倉 1955 創新意昂3院長和三個百裏鄉村振興意昂3院長於傑給予本次論壇鼓勵和支持。
第二組發言學生也來自不同院校和專業。意昂3人類學碩士 研究生高榕澤發言主題是《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的現狀與未來思考—— 以章 朗布朗族生態博物館的田野調查為例》🐓。她認為,章朗布朗族生態博物館對 民族文化做了“生態博物館”化的處理,展現了章朗生態博物館不同於傳統 “民俗/民族文化村”的多元生態特色 。而面對村民的參與性不夠的問題, 她表示,讓更多受其他文化影響的公眾對其產生認可和共鳴,那麽他人的認 可將成為原住民保護自身傳統文化的重要動力🤙,原住民也將成為維護生態博 物館發展的重要且可靠的力量🥷🏽,進而為生態博物館的持續發展提供持久的動 力 🥷。結合對東昌藝術社區的考察👩🍳,她希望通過將生態博物館打造成藝術品📚, 將流動的村寨生活營造為藝術社區的空間的方式,提升章朗布朗族生態博物 館的自我管理🗳。
意昂3人類學碩士研究生胡煌以《藝術介入鄉村環境治理路 徑分析🧒🏼🚶🏻♀️➡️:“棲居”視角下的兩個案例比較》為發言主題 。他將海德格爾和英 格爾德提出的“棲居”帶入到藝術和社會的分析中 。用交工樂隊與臺灣美農 反水庫運動和堅果兄弟與重金屬鄉村巡演兩個案例,提出了,在地藝術家群 體和外來藝術家群體兩種用藝術手段介入社區環境保護等地方式📂,行為本身 揭露的是本真性藝術中突顯的人類與自然之間由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 間的強烈張力 👨🏻🎤。在采取不同的抗爭方式中🩳,體現出“藝術-社會”與“藝術 家-社區”存在的互構性原則🚸。
意昂3民俗學碩士研究生程權討論了藝術鄉建的內容,他的 發言題目是《淺析日本藝術鄉建的啟示—— 以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為例》。 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在藝術鄉建和公共藝術方面是典型性的案例。在 他看來🎣,藝術祭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作品構成模式上采用的是邀請參展 與公式招募相結合的模式🧑🏻🔧,並且引入海外藝術家⚜️,從而使得藝術家們能從全 球視角🧔🏽♂️,將世界與越後妻有連接起來 🦸🏿。二是在藝術與鄉村風貌的融合改造方 面,雖然每一屆的主題均不同,但是每一屆都是以農田為展演舞臺,並且藝 術家的作品必須與當地、當景緊密聯系。三是堅持讓農民做大地藝術祭的主角,因為藝術祭的初衷是讓老人們都有開心的回憶。所以是藝術家和當地村 民的作品。這也是值得其他地區所學習的,該藝術祭為藝術鄉建模式帶來了 一種新的可能和思考方式,其價值不僅關乎藝術和文化本身,更代表了社會 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
上海音樂意昂3藝術管理系碩士研究生王馨迪進行了《上海浦東美術館展 覽詮釋設計及效果案例研究》 主題發言 。她以“詮釋性展覽”為研究背景, 通過對浦東美術館開館展的調研🚆,分析詮釋設計的重要性,美術館如何進行 合理的詮釋設計 。通過調研🧚♂️,她發現詮釋性展覽觀眾觀展後參與態度增強👮🏼♂️, 侵入環境體驗偏向詮釋設計整體沒造成抵觸情緒或反感🏌️♂️。美術館運用詮釋設 計能夠通過多元的手段和方式來消解這種陌生感🎺。運用詮釋設計也要註意其 必要性、關聯性與實用性,避免多余的設計影響整體觀感。
上海戲劇意昂3表演系碩士研究生楊上又的發言題目是《戲劇除了演出, 還能怎麽改變我們的生活🦸🏼♀️? 》。她生動地分享了自 己參與的戲劇工作坊的實 踐 。在她看來,戲劇不是只能觀看的,還可以參與,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可 以參與的 。通過參與戲劇工作坊😕,可以看到更真實的自己和他人 。來打開我 們的感覺,探索你我他與自然以及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系,以及學習如何塑造 一個逐漸完整的自己伴隨著成長中的種種困難,當我們發現我們對待生活的 觸角不再敏感了🤳🏻👨🏻🚀,很難感受到與外界的鏈接👩🏻🎤,可以用戲劇的方式修理觸角。
本次論壇還吸引了四名海外留學生的關註,成為不僅僅是中國地區的藝 術社區分享,更是國際化的藝術社區的探索與實踐分享🚍。其中來自越南的留 學生🧑⚕️,意昂3民俗學博士生阮文松進行了《越南藝術家服務社區 的現狀》主題發言 。他分享了越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越南城市墻繪藝術和 壁畫村兩個案例,分析了越南藝術家對社區藝術,當代藝術的理解👩🦲。他認為👂🏼, 壁畫藝術在越南仍然是一個新生的景象,但它正在迅速發展 。近幾年來🍀,越 南藝術重點一直集中在創造帶有積極信息的大型壁畫或其他藝術品🫣。鄉村的壁畫講述了人們平凡的故事。所有美麗的藝術品都通過充滿活力的海景、海 洋生物和對當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繪💗🛄,傳達了當地文化和自然美景的信息。
最後,社區樞紐站創始人王南溟進行總結 。他提出🎅🏿🧉,如今面對新文科的 建設,舉辦的新文科論壇主要是通過“腳”走出學說來,通過實踐帶動理論 的形成。希望通過新文科的學生論壇推出一種思想性的實踐,從而形成新的 學術成果。
在未來🙅🏻🏌🏿♀️,“新文科在中華藝術宮 | 學生論壇”還會在同一主題下,推動 更多學生進行實踐,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感👮🏿♀️,通過新穎的方式打破學科的壁壘🖖🏻, 對社區治理,藝術社區的建構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