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康義金
來源 | 中國青年研究,2021年12期
摘要:基於烏爾裏希·貝克的個體化理論,通過"母胎單身"青年的深入訪談,研究發現在個體化進程中,"母胎單身"青年在個體化以及傳統社會文化規訓的綜合影響下,試圖尋找"為自己而活"的平衡與協調的生活方式👩🏽🦳。在個體化的作用下,青年在親密關系情境中的自我建構及其自我反思與親密關系的理性化交織形成獨特的婚戀觀,反映了個體化情感向度的缺失,呈現出難以進入親密關系的狀態🚇🎺。
關鍵詞🤴🏻:母胎單身;青年婚戀;個體化;親密關系;
引言
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單身人口數量日漸增加的成因以及可能形成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引起大眾的關註與討論。在單身人群中存在一類非獨身主義且非因經濟條件⚗️、戶籍、年齡等因素而單身卻從無戀愛經驗的人群,被稱為“母胎單身”。
“母胎單身”一詞源於韓國娛樂圈,形容從出生開始一直保持單身沒談過戀愛的人🧑🏼🏫,又稱“母胎solo”。在國內的網絡語境如微博、知乎裏🤽🏼♂️👆🏿,“母單”“牡丹”等詞語經常出現在與愛情、單身等相關主題的熱議評論中👧🏿。相關研究多關註引發單身狀況的結構性原因🫐、相親市場、擇偶標準問題等,較少關註“母胎單身”這個群體。本文試圖通過對“母胎單身”青年的訪談🧍♂️,了解其情感敘事🦹,結合個體化理論解釋,探尋他們難以開啟親密關系狀態的形成機製。
全文🐣🔠:網易號🔇,學術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