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21日,第二十一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生活”論壇在山西大學舉辦🧑🏽💻🦪,民俗學2022級研究生梁若凡、陳恬參會並分別發言💇🏼🧑⚖️。發言主題為《基於當代青年力量的傳統節日復興:以花朝節為例》《“信”與“物”:關於民俗信物的物質文化研究》。
梁若凡同學的論文主要關註當代青年群體在節日復興中的實踐🎞。文章以花朝節為例𓀈🧑💼,初步分析了該群體在復興傳統節日方面的實踐背景、特征及所帶來的啟發,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旨在為我國傳統節日的復興提供新的思考路徑。當前👩🏻🚀,青年群體基於個人興趣在傳統節日中所進行的多樣化實踐,不僅為傳統節日賦予了與時俱進的現代意義,而且成為了推動傳統節日復興的關鍵力量🌕。

山西師範大學樂晶副教授對梁若凡的論文進行了評議🧏🏿♀️,並提出了指導意見。樂教授認為:該本文聚焦“小眾、冷門”節日的民俗學研究,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同時提出本文需要進一步完善田野調研與訪談內容,豐富青年群體參推動節日復興的實踐特征🏃♂️➡️。
陳恬同學以民間信仰中的信物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物質與民俗敘事、民俗認同以及民俗經濟的關系🏃🏻,試圖挖掘具有民俗特質與物的雙重屬性的信物的現代價值🌾,說明了民間信仰物質載體的信物在當代語境仍然具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從而來證明物與物質文化對民俗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本屆論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生活”為主題,由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三季)組委會和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山西大學文意昂3、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山西師範大學文意昂3、山西省高等學校新文科建設聯盟聯合承辦。會議采取專題報告🔹、分論壇發言等方式對相關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山西師範大學文意昂3院長栗永清教授作閉幕式致辭👩🏿🔧⛑️,他對與會學者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並指出民俗學、民間文學學科是紮根大地💁🏿♂️、生根田野的學問,青年學子應以足夠的銳氣和鋒芒展現出傳統知識體系中被遮蔽的內容,以發展的視野構建屬於這個時代的理論。(梁若凡🚵、陳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