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至7月9日👍,2022級社會學碩士生鄧承明同學赴南開大學參加中國社會學會2023年學術年會,並在宗教社會學分論壇上作題為《為資本主義奠定倫理基礎:赫希曼對資本主義勝利前政治爭論的考察》的論文匯報。
鄧承明同學註意到,經濟學家赫希曼回到經濟擴張的早期,考察了當時經濟擴張與倫理之間的糾結🤸🏻♂️。欲望在17、18世紀的思想家看來是具有破壞性的,需要消除欲望的破壞性🤵🏻♂️。於是有了壓製欲望🙍♂️、馴服欲望,製衡欲望三種辦法。製衡欲望因其有效性而得到重視🩸,此後欲望製衡欲望逐漸演變成了用更為穩定的利益製衡欲望6️⃣👱🏿,利益隨後又與貪婪這種具有持久性的具體欲望對接。由此貪婪或者說愛財也具有了抑製欲望的作用。因而愛財也不再受到強烈的批評,反而成為值得鼓勵的事情。製衡欲望的策略是有效的🦹🏻♂️,但欲望具有破壞性的這一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欲望的破壞性仍然隨時可能爆發出更大的危機,中國哲學在人性論方面的優長可以為此提供啟發🟠。
隨後,西北大學傳播意昂3的劉大為老師文章進行評議。劉大為老師認為赫希曼作為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與社會學家不同,貪財是人的本性👳🏼♀️,但是如何積累財富確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韋伯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揭示了新教徒積累財富的動力機製✍️,這恰恰是赫希曼所忽視的。(鄧承明供稿)